Friday, July 30, 2004

勇敢

过去的失败给人一种错觉,就像一只跳蚤在倒置的杯子里面跳不出后,它一直相信自己再也跳不出去了。


而我们虽然不是跳蚤,社会的偏见和习俗却也会给我们这样的错觉,再加上由此导致的失败。
社会的偏见和习俗有哪些?比比皆是!随处可见的冲拆着虚伪的功利性的目的,人性互相欺骗或蒙昧的无知下的循规蹈矩,所有这些都助长了无知者的狂妄和有优秀潜质人才的扼杀。


试看一下社会宣传的东西,不要以为自己能够认清这些或者摆脱这些。你之所以认清这些,是以你已经经历过并且在过去付出沉重代价基础上的,并且你自己也未尝不是没有助长了那些火焰,虽然你现在认清了这一切,你也同样未必有足够的勇气来摆脱这些,未必有足够坚定地走出来说,今天,我要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个人本来可以更加优秀的,却因为几年的社会的偏见和千篇一律的教育之下的折磨,也使得他变得迟钝和麻木,勇敢这个词对于他来说太过遥远。他期待一个召唤者有一天能够出现在他面前,说,起来,跟我走吧。然而这样的召唤者很难来到,因为培育这样的人才的土壤也已经渐渐丧失。


我们的时代造就了一批拿的起而放不下的人,可悲之处在于被鼓励的其之所以拿的起亦并非其所愿,其放不下又在于他们的缺乏判断的能力,或者说勇敢。


曾经有一个人千百次地提出说,我要教给你们以勇敢,但是听得人缪缪无几,执行的人更是少的可怜。这个人也已经死去一百多年了。


当今世界最勇敢的人是谁,也许是小孩子,我们曾经有过的执着和努力已经日渐不如往昔那般神圣,而一个初成长的人,由于没有受到过多外界的污染,虽然显得无知,却自有一番勇于开拓的精神。

Thursday, July 29, 2004

卢梭《社会契约论》

一个读理科的学生怎么会去读政治类的书呢?我会问:其实我们又干嘛在大学本科学诸如《法律原理》、《中国革命近代史》之类的课呢?

你说那些是普及,那么我会说这本书比那些更加普及,最好的东西是原汁原味的,而启蒙时代的著作最能给人启迪。我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不过看这些书确实能令人眼界大开,回头再看我们以前所接受的政治教育,令人毛骨悚然。

《社会契约论》分成四章,但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讲社会/国家是怎么形成的,提出了一个契约的概念(这个想法令人赞叹,既有同感,又令人有种我也想到了,却是他说出来的味道)。第二部分讲政府和人民的性质,读这一章,才明白什么是民主等等,第三部分讨论各种各样的法律,当然先讲宪法,再提法律。

全书毫不枯燥,而且不是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学术之作,比喻生动,逻辑严密,对比鲜明,名言名句随处可见,最重要的是浅显易懂,令人读之而相见恨晚,不免想,这类书在我们初中开始就应该成为必修。

每个国家会有不同的宪法和法律,宪法就好比一个人的意志,而司法的程度就好比一个人的行动能力。身体羸弱而意志太强,则身体便会垮掉。同样,意志薄弱而行动过强,则会产生恶果。这样的比喻举不胜举。

启蒙时代的人物很多,比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等,但我最喜欢卢梭,并且因为常常想一些哲学问题,所以我开始想去三联书店买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当时没找到,顺便翻了翻这本书,读到“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并立刻买了下来。

书不贵,10块左右,商务印书,何兆武先生译(发现这个人译的书很多,不过背景不是十分清楚,毕竟我是读理科的)。

Friday, July 23, 2004

如果注定

无论如何
面对它而不是逃避
无论如何
坦荡而不是狭隘
无论如何
平静而不是偏激

逃避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狭隘无助于现实也无助于自身
偏激无助于理性的思维
如果生活注定我逃脱不了命运的安排
那么
且看我如何演出一剧
真正意义上的悲剧
使悲剧蒙上最美的色彩
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Wednesday, July 14, 2004

叙事和议论

叙事如流水一般汩汩而来,它或扬或抑,任性自然,它时而哗哗作响,时而无声无息,但却常常能悄然进入你我的心房.

议论好比刀剑峰起,直奔要害,如飞流直下,一泻千里,如层层泼皮,内外分明,如皓月当空,千里一尘不染,开阔清新.

叙事如小屋别壑,身在其中,忘乎所以,议论如五行之外,纵横捭阖,得意忘形.

双胞胎遐想

再平淡不过,其貌不扬的一个人化作n个站在你面前,也会让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而尤其是n=2,再多就会让你目不暇接、穷于应付。两个就符合你对比的眼光,悠然而然地品味和欣赏。

一个单调、倦意黯然的人站在你面前,你会纳闷大自然是怎么创作出这么一件低劣的作品的,而当两个这样的人立在你面前,你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很困惑人们第一眼看到双胞胎的反应是想笑,自然而然地有一种亲切感。

可能一个我未免太孤单,而突然之间发现还有一个我就在旁边,这种感觉比第一次照镜子还有过之而无不及,难免令我匪夷所思、畅然一笑。

不过这只是旁观者的想入非非罢了,双胞胎他们自身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想想有一个我在另一边瓜分这个世界,真叫人害怕。

关于比喻

比喻可以帮助理解,因为比喻是一种对不同事物表达相同感受的方式,从而让人们明白其本质,但不能滥用比喻,不能因此而摆脱不了比喻,比如,没有比喻就无法思考。比喻应该只是用来诉说于他人,而非理解自身,比喻不过是工具,而非目的。

一介书生

一介书生,可批驳之处不在他外似柔弱,而在于他内在也怯懦。不在他不通事理,而在他不敢在俗世之中大展身手而选择了唯唯诺诺,不敢表达真实地自我,活不出个人自我的风采,不敢暴露出自我的缺点和丑陋,于是也湮灭了个人的见解,勇敢和智慧。于是永远随波逐流,永远被他人左右。

潜意识里选择了扮演弱小,尴尬之处想悄悄躲过,悲剧展开之前先一步跳过,面对高大对手习惯性地低头而过,见持强凌弱而视若惘闻,于危难之时而犹豫再三,不能立马挺身而出。 而以书中自有黄金屋而自视追求真理,却不能实践之,与知法犯法无二,此乃自欺欺人之一介书生写照。

永恒向往

所有的事件,日与夜的更替,光与影的交换,生死舞台上的出演,都可以在临死前全部被人忽视,而剩下内心自我的久久拷问:此生真正值得留恋和满足的地方在哪里?或者如何才能称得上真正活过?

所有的知识也许都会被遗忘,所有的感觉和体会可以被麻木。而真正能够留下来的是什么呢?

也许就是一颗对永恒向往的不变的心。因为人是短暂的一个存在,并且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为了使得在这变化中能与造物者同游,与天地并生或与万物为一,人苛求 理解自然,哪怕理解一丁点造物主最初的构思和设想,自然本身的造化和规律,都可以让人感到一丝永恒的味道,于是它感到满足,并以此而生坚定之心。

不可否认,我眼前所见到的一切和我感到的一切,我所遇见的一切人和事,都是没有必要被忽视和怀疑的,因为真实地活在这一切中间,乃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我完 全自在地可以如此而并行不悖,如边走边想。我靠本能而行走,路本身的曲折和起伏并不妨碍我的思考,仿佛我的思考与行走本身可以脱节而行一般。

并且不可否认,此生的经历最终也将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单单只是我的思想。我的情感和我的体验,加上我对自然的领悟,于是我终于可以在临死之前说:这个人在他一生之中认真地与他人一起活过,执着过,思考过,并且体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