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6, 2006

象牙塔和断了翅膀的梦想

许巍有首歌唱道:“青春的岁月放浪的生涯”。我觉得改成“青春的岁月虚度的生涯”来形容大学再合适不过。

象牙塔的典故出自何处我不太清楚,大学时读到媒体告诉我的象牙塔样子对照周围时我总是困惑,而当我觉得象牙塔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象牙塔已经成了断了翅膀的梦想。

理想的大学,或者象牙塔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任何人,如果有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就不会忘怀。哪怕某个午后,几个伙伴在河边树林上闲坐乘凉,那具体的情节我已然全忘,那清风徐来的感受却也不会再有。

或者在无数个早早上学的路上,路边碰到几个朋友坐在废弃的石灰厂磨石上,津津乐道于某个神话故事的细节。

我以为那些都应该是象牙塔的影子,而这影子在大学里却几乎荡然无存。理想中的象牙塔应该是如此无拘无束的讨论任何神往的话题,讨论不管是人文的还是 科学的,没有任何计较的,自由自在的参与的辩论。或者,一个人坐在石头边细想的,换成一个人在宿舍或某个校园一角的演算。那里没有任何庸俗或无意义的干 扰,没有任何利益的争斗,没有任何无谓的挣扎。也许,那里可能加上了毕业的压力和人生的规划,而我们何妨继续当作命题来独立思考。

不幸大学仅仅实现了情场、娱乐场、学习场的功能,却很少有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彼时或同沐春风,或九曲流斛,很少让人有那种多年以后回忆起来如齐秦唱《往事随风》的"昨天花谢花开不是梦不是梦不是梦"的不是梦的追忆如风的功能。

于是,大学毕业,迟迟踏入社会,要么已经早就和光同尘,要么已经无法适应这个社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怀疑自己。

而最可怕的是不敢相信自己。一个断了翅膀的梦想是否还能飞翔?

眼前有无数的困境,是否也有无限的希望?


评论

# 回复: 象牙塔和断了翅膀的梦想 删除

sf.转到情人坡了.
2006-9-25 9:46 | paperkite

# 回复: 象牙塔和断了翅膀的梦想 删除

哈, 我觉得适应社会应该不难, 怎么会难呢? 额?
2006-9-26 22:50 | okacha

# 回复: 象牙塔和断了翅膀的梦想 删除

我很珍惜也很怀念我那些被自己虚度掉的光阴. 那是一种财富, 激励自己现在奋发向上的财富.
2006-9-26 22:59 | okacha

# 回复: 象牙塔和断了翅膀的梦想 删除

套一句,有人就有江湖。于是有了功利,有了恩怨
ps:另外也许什么时候我要投靠你去
2006-9-27 11:39 | gua

# 回复: 象牙塔和断了翅膀的梦想 删除

相忘于江湖...
2006-9-27 14:49 | paperkite

# 回复: 象牙塔和断了翅膀的梦想 删除

走出校门的时候我觉得目标十分明确,这样过了大半年,现在又突然迷茫起来了。
此外还有一堆琐事要考虑。
to gua: 尽量争取出国吧。
我想出去生活。
2006-9-28 16:10 | CD

# 回复: 象牙塔和断了翅膀的梦想 删除

要是断了翅膀那只是梦想不能放飞,却还可以前行
要是失了方向那梦想就只能搁浅了,只是原地打转
所以我们似乎还不是那么绝望的看着梦想走失:)
2006-10-2 21:08 | 馒头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06

重读《社会契约论》有感

《社会契约论》大概是这样一本书,适合当你的心象古井一样不起波澜,适合小时候有过困惑:为什么我们不能自由自在的活着而必须有一些限制呢,比如遵循法律?适合写帖子的时候有选择性的引用:

1、P35《论主权权利的界限》-众意与公意之间经常总是有很大的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我想到薛兆丰《经济学的争议》中,非市场完全自由竞争的垄断和自由竞争的垄断的差别。

2、P25《论社会状态》-虽然在这种状态中(社会状态),他被剥夺了他所得之于自然的许多便利,然 而他却从这里面重新得到了如此之巨大的收获。-有点类似斯密关于分工和贸易的好处。我觉得蚂蚁这种小动物也是处在社会状态中的,而且它们也分工得如此细 致,令人惊讶...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Thursday, September 14, 2006

无题

晚饭后在路口遇到一群人围着,一位大妈连人带车倒在地上,一位年轻人跟另一位大妈解释说:
不是我撞倒的,是她不小心啊。

这位大妈就说到:
虽然人不是你撞的,但是人已经受伤了,这是个事实,而我们要“以人为本”,既然有人受伤了,
怎么也得讲点责任吧?

我听到这皱皱眉就走了,不知道他们后来怎么处理。

大学泡浸多年的你我都烦某些喜欢搬出大道理一个接一个的领导,然而仔细想想这种身边非领导人物的习惯式“大道理”思维却常常更让人头痛。他们能一个大道理接着一个大道理讲得天花乱坠、口若悬河,仿佛他们在大局观中稳坐,而我们不过芸芸众生罢了。

我常常为身旁时常能碰到这样的一两个人物感到头痛,躲避不了也选择三缄其口。

我倒不是纳闷为什么那些人喜欢滔滔不绝地讨论这些漫无边际的话题(在我看来,这些话题虽然漫无边际,却丝毫没有半点情趣),而是他们如何能够做到把这些漫无边际的话题如何漫无边际地插针引线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而这种插针引线的功夫在事后还能以如此说教的形式道出。一个人的精力和兴致能够被吸引到这些来,在以前的年代,在当下还如此,就让我感到疑惑不解了。

对我而言,我宁可让生活归于生活而不把它归纳为每一条所谓的哲学,哪怕那种所谓的哲学如何具备概括一切的能力。

而我宁可被视作曾经痴迷哲学的一个人-而非离不开它。正如每天吃同一个菜则不如不吃,成为文盲总比书呆子好一样。

然而有时候似乎连我也成了某些人心目中的那种大道理不断的人,只不过把道理换成了哲学。一个人常常在最后成为令他自己唾弃的角色,大意如此。

一位久不见的朋友在QQ上问我:还在研究康德? ^_^

其实我哪有空研究哲学?而且根本就不懂,更别提细到落实到康德诸人身上。只是有时候,无论在博客还是其他上,我尝试着独立理解他们(通常大相径庭,谬以千里),以小学生作文的形式通篇大论的讨论他们,或者以某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生平的敬畏,而认识的人竟以为清风识字乱翻书...奇了!

说到底,我宁可相信我们都是活在事例中的,道理不过点缀。一个道理没有任何一个生动的例子作为辅证让你心服口服,那么让那个所谓的大道理见鬼去吧。

而我喜欢哲学,更多的并非它能说服我什么,而是我被它感动什么罢了,不幸而似乎成了一个说客。
罪过


# 回复: 无题 删除

我对这位大妈倒更多的会联系到可爱,有趣之类的词语,没有贬义,而是充满趣味的。我们也许可以这样想比如这位大妈其实是很热心肠的,她的个性应该是爽朗 的,她也许仅仅是市井乡民,但是她却希望融入到社会中,这个社会是由权威的或者是主流的政府官员希望达成的比如所谓和谐的这样一股大潮,政治上的号召成为 乡间村民的话语,只是大妈不会融会贯通用地道的民间语言去把它传译过来,因此在显得不精致的粗的同时又会令人觉得官腔如此之重。呵呵,确实,很有意思。

# 回复: 无题 删除

21世纪还好,20世纪就不见得了啊。大妈如果只是调侃也罢,较真的话还是走为上了,大妈也罢,同龄人如此就让人难受了。
2006-9-17 22:26 | wenxin

Friday, September 08, 2006

无题

小时候听过的那句话说“只有山羊斑马才成群结队,狮子老虎从来都独来独往”一直印象深刻,不知道现在的小学教师还是否拿这句话讽刺那些不遵守集体行动的学生。

这个世界到底是物以类聚呢,还是聚物成类?我不知道,但是卢梭在那本契约论里说,那通常多只是一种聚集,而非一种结合。也许还可以加一句:不管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富丽堂皇。

甚至,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因此,好的交往或者坏的交往就可以形成它们,或是败坏它们。因而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善于选择,以便形成它们,而一点也不败坏它们;然而假如我们从来就不曾形成过或者败坏过它们的话,我们也就无从做出这种选择了。因此这一点就构成了一个循环,能摆脱这个循环的人就幸福了。

我自认无法也没有必要摆脱这个循环,但是我相信适当的距离还是必要的,因为通常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聚集的结果大多使得各自变得调侃,愤世嫉俗,而交往的结果则各自变得更加“猥琐”或自我解嘲,于是渐渐都成为纸上谈兵,言多行少的人。只有偶然读到“哲学家们都致力于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才有些蓦然。

换个网上看到的说法,当现代的刘邦在bbs上看到斑竹秦始皇乱砍id的时候,大概会喊一句:“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而后潜水的项羽会冒出来说“彼可取而代之!”于是云集之间四方互相鼓动推倒斑竹。然而,“天理循环”,这群人也做鸟兽散。

而我们,最后总是要各自面对死亡的,何不早点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