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ly 28, 2013

怎样区分一个理论是科学的还是伪科学的?


序:这是第二次书评,第一次见“《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书的读书笔记,《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新版《对伪心理学说不》


尽管这本书在豆瓣评分极高,我认为它始终被低估了。

尽管这本书一版再版,中文翻译从《与众不同的心理学》到《对伪心理学说不》,事实上这不是一本讨论心理学的书,心理学只是讨论对象,它只是一本提出区分科学和伪科学的清晰标准的书。

这本书没有讲什么五花八门的理论,只有一个理论,叫做可证伪性,来自波普尔,按照我有限的哲学知识,从《苏菲的世界》看来的,我认为这个理论是对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中因果关系很好的回应,这种回应,比什么说中国的宋代理学是对佛教入华经过几百年之后的回应要好多了。就好象释迦摩尼在佛教徒心目中的位置极高,而达尔文在俺心目中的位置和这个有较高的类比性,跑题了。

这个理论实在太简单了,可是操作起来,却没那么简单,不然,这个世界怎么会有这么多算命,风水,魔术(还好这个自认是魔术而已),中医,还有共产主义理论,都自称为科学的理论,还有那么多人相信。

我相信,要从赛先生讲起,首先要读这本书,并用它的思维框架来理解所有理论。而德先生,其实也可以参照这本书,只是可能需要绕个弯。

事实上,通俗地讲,可证伪性,也就是指,一个理论的可信度就好象一个人的人品,他的好坏取决于是否言行一致。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些骗子被大家推崇,同样这个世界有很多人被某些理论忽悠。所以,要擦亮眼睛,不停地提高证伪手段,是多么有挑战的一件事情,毕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简单的一个例子,连科研文章同行审阅也会造假,虽然说只有经过被“实验可重复”(也就是可证伪)的认可,但需要时间,也需要同行来审阅,寄望于自我审阅有点类似于乌托邦了。

书中提到各种混淆是非的,不仅涉及到知识,也涉及到我们作为进化产物的本能认识误区,比如“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迷信思维,让我们觉得比较安全,而要使出浑身解数来像一个侦探一样逐渐排除,比如安慰剂效应,比如统计陷阱,就比较难。

书中没有提到的是,比如复杂系统与可证伪性的关系。于是各种冒充“复杂系统”的出来了。

总之,这是本神一样的书,作者还写了另外一本神书,叫做《机器人的反叛》,继续膜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