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26, 2010

《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读书笔记


这本书纠正了我关于什么是心理学的看法,或者说,心理学为什么是一门科学,就像数学、物理和化学一样。这多少也解释了很多学校把心理系放在理学院而不是人文学院的原因。

这本书与其说是心理学教材,不如说是一本阐明为什么心理学是科学,和什么是科学的书。尤其是关于什么是科学,这本书实际上就是拿心理学做例子,来详细阐述波普尔的证伪原则。

Q:什么是科学?
A:
特征:
1,采用系统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2,可公开验证的知识;3,努力寻求可用实证方法解决的课题。

理解:
系统的实证主义,主要指能用经验实证的,可观察的记录,系统指带有针对性或目的性的记录,换言之,问题是可以操作的,明确性的,而不是没法技术验证的。

可公开验证,具体表现为同行评审或重验性。

例子:“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上帝是否存在"不是可实证的问题。

Q:可证伪性标准?
A:理论如果是有用的,那么预测必须是具体的,也就是它应该包括哪些会发生(证明),哪些不会发生(证伪)。

理解:预测越是具体,就表明它能证明的事件越具体,而能被证伪的可能性也越大。这样,当这个理论预测准确时,它的说服力就越强。

例子: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实际上说服力很弱,因为它只进行事后解释,而没有具体预测,所以在现代心理学的地位其实很低。进化论是一个可证伪性的最好例子,每一次化石或类似生物现象的发现都加强了它的说服力,而像上帝造人理论,则由于不可能被证伪,所以也就不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实际上,中医和西医在药效试验程序上的差别,也正是如此。

可证伪性原则最有用、最具解放性意义之处,在于它不认为在科学上犯错误是一种罪过。哲学家Daniel Dennett因此说,“科学的本质在于在公众面前犯错误”。可证伪性是理论内在的更新机制,可是人之常情自我承认错误总是很难,所幸要让科学发挥作用不需要每一个科学家都必须具备随时要被证伪的态度,在当代只需同行审阅制度健全即可。这种同行审阅,保证了科学家的开放性,使得科学的研究方法永远能跟随世界的真相来调整自己。而在过去,就要靠科学家的个人态度,进化论心理学家John Tooby曾评论达尔文时说“达尔文能比其同时代的人走得更远,是因为它比较不为要整个宇宙来配合自己的理论预测所羁绊”。

Q: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区别
A:本质主义者追求终极性解释,过分注重定义。而操作主义者将概念与可观测的事件联系起来。操作主义就是指科学理论的概念必须以某种形式植根于,或可联系于,可以通过测量而观察得到的事件的那种观点,这样,概念就公开化了。

理解:唯有可操作,才具有可证伪性。它是科学知识得以公开并接受检验的主要机制。

例子:图灵关于“机器会思考吗”的判断标准,就是一个操作主义者的思考方法,而人们无法容忍机器会思考的普通思维,就是一个本质主义的思考方式。

或许可以说,从追寻本质主义到操作主义,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从追寻乌托邦到民主理论,也很类似。

Q:见证和个案证据为何无效?
A:1.大部分是安慰剂效应;2.“鲜活性”的具体形象喜欢排斥抽象的数字统计结果;3,这是个伪科学横行的世界。

例子:中医的验证无法排除是否安慰剂效应,某人抽烟仍长寿的鲜活性使人怀疑抽烟是否真的有害健康,某人被秘方治好被津津乐道,做了大量数据调研去买某样东西,而临时被好友或熟人推荐另一款误导现象。伪科学横行在china就更不用说了,典型的如中医的《人体使用手册》和西医的《身体使用手册》,从笔迹看人等。

Q:“系统”的可操作,“系统”的特征-区分相关和因果
A:A和B总是同时出现,并不表示A=>B,有可能是B=>A,即所谓方向性问题;或者有C变量影响,如选择偏差问题。

为此需要精心设计实验来区分其他的影响变量,直觉和单纯经验或非设计的情境有时候会误导人,比如伽利略之前人们对物体下落的看法,伽利略的运动理论实验等等。

Q:为什么证据集中是重要的
A:科学发展大多是渐进而非突破式的,但媒体喜欢夸大进展,这和爱因斯坦综合症有关。通常喜欢夸耀进展的都提出大跃进式,而排斥与之前的理论或数据关联,它们更多的是伪科学,而证据集中式的渐进科学发展才是常态,尤其是心理学。

Q:可操作性中的陷阱之一--过于相信一枪即中的单一成因变量
A:考虑交互作用的多样性原则:事物可能具有多样的原因,而不是单一的。复杂事件是由多样的原因所决定,但人们在行动上的表现常常倾向于用单一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任何事物。

例子:政党之间相互辩论指出自己的看法才是唯一正确的。一些先验偏见等。造成贫富差距可能是多方面的因素:科技,新移民,全球化,工会,而不是只有一个。

Q:可操作性的陷阱之一:人类认知的死穴-概率推理
A:人类思考喜欢具体而非抽象的,所以鲜活的个例胜于大量的统计数据,而涉及概率推理时会变得缺乏认知能力。

例子:体检和误诊率,这个例子在fooled by randomness里被列举过;赌徒的谬误,这个例子主要讲赌徒心理直觉认为两个事件不是相互独立的侥幸心理;样本大小信息例子,通常当样本很大时,概率才稳定;这些例子也说明为什么统计和概率在心理学,医学和金融学中是如此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你查找关联变量,并作出预测。

Q:可操作性的陷阱之一:偶然性
A:人类有试图解释偶然事件的倾向。

例子:预测市场的邮寄通讯,这个例子在fooled by randomness里被列举过;偶然性事件产生重要后果时,人们更加喜欢去解释它;让购买者自行刮票或选号的营销手段;对偶然所造成的不幸事件之受害者不予同情;这些偶然事件不是被解释的太少,而是太多了。实际上,“巧合”总会发生,不在这里,就在那里。

通常人们更喜欢临床式预测,而不是使用由统计结果给出的精算式预测。于是,很少有人愿意“接受错误以减少错误”,比如在预测红蓝灯亮的实验中,如果被试者发现红灯亮的概率和蓝灯亮的概率是7:3,通常被试者会以70%的概率预测红灯亮,而以30%的概率预测蓝灯亮,实际上这样的预测准确率只有58%,反而不如以100%的概率预测红灯亮而得到70%的预测准确率。某些职业心理学家恰恰因为喜欢以个人从业经验宣称能对具体个体进行预测而导致效果更差。类似地,医学、商学、犯罪学、会计学、甚至家畜鉴别学等领域都发现精算式预测优于临床预测。而试图集合精算式预测和临床式预测的方法也使得预测效果更差。人们通常会有这样的心态:“这虽然发生在大多数人身上,但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或者反之“这虽然在大多数人身上可能不会发生,但它会发生在我身上。”

Q:被误解的心理学:形象问题
A:大众更喜欢成功学,伪科学(占星术,心理暗示等),食谱知识等,以及心理学家们自身的态度问题都有关。

ps:这本书的封面太土,看着像什么教学辅导书。但是瑕不掩玉,豆瓣对此书的评价极高,从相关被收藏的豆列也可以看出一斑。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