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24, 2007

《挑灯看剑:观察经济大时代》


十几年前圆珠笔写不出油,放在上衣口袋里油墨又出来了。

“民工荒”怎么回事?

为什么有些人选择在国外生养孩子,或者第二胎?

航空公司境外返回为什么非把油箱加满到超标?

平阳的桥头镇地方偏僻,为什么却能形成一个大市场?

赤脚医生并不具备很好的医疗水平,为何在以前大行其道?甚至包括巫医?

卖家聚集照理说对卖家不是不利吗,比如义乌小商品市场,或者任何一条步行街等。

。。。

每年寒暑假,走在老家各个有同学的小镇上,见闻各种信息,我都若存若亡,总有些形势逼人而茫茫然的感觉。或许,这也是我喜欢读这本书的理由之一。

一直再读周其仁的医改评论系列,把我以前的医疗经历和困惑对照了一下,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周对医改的评论,从具体的事例着手,又能展开到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甚至回顾了赤脚医生的普遍现象等等。据说周对某一现象的评论总能持之以恒(比如曾经的电信改革?),医改系列据说至少要写90多个系列,作为读者,我拭目以待。

看过周其仁给张五常庆寿的致词,嬉笑而又一气呵成,想必生活中是个达观的人, 报纸书刊的严谨认真所不多见-毕竟涉及的是公共问题。

《挑灯看剑:观察经济大时代》的内容分成八个部分,首先是所谓大时代的观察,总览中国经济大时代,草草讲解。第二部分企业的故事,略举很多案例来为第一部分作注脚。周的一个擅长之处就是能把简单的日常生活案例和经济理论挂钩,并且能把它们归类的很好。这一点读下来是一种享受,因为我总困惑于以前的经历和见闻,总有想把它串起来的有意无意的想法,而周是一个范例。

第三部分是涉及到对国企改革的一些论争,且不论国企改革的是非(比如是否存在原罪问题:奇瑞老总曾在前一段时间在hfut讲座时半开玩笑似地说-我们是打死也不承认的)和揭发的的勇气。单就论争而言,周在这里表现的不错,仅仅为学术而争论,而不涉及为胜利而争论。但于我而言,第一次就翻到这里,差点不想看下去了。

第四五部分讨论的应该都是垄断和自由竞争,没有仔细看过,想必和薛兆丰的观点相去不甚太远。

六七是一些教育/房价/农地入市的评论,如同医改,也许可以在看前自问,而后对照。一如周说他常惊讶于张五常的观点和表达方式。对照的阅读应该是不错的收获吧。

第八部分是学者事。略过。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于我而言是最大收获。第一部分用要素成本,制度费用和要素质量来解释中国的经济成长和后发优势所面临的问题,经济学的主要思路,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等,外加一个制度费用。在这里很清晰明了。

第二部分有一个有趣的问题:体外国际循环(周把选择国外上市等归入此类)对本国体质变革的影响,究竟刺激和推动了国内的改革,还是提供了一个释放体质性紧张的通道,降低了变革国内体质的紧迫性? 这个问题倒是有点象:移民还是曲线救国. 先成佛再度地狱,还是度尽地狱再成佛。

第二部分提到的江桂兰的故事很让人惊叹,差不多是一个奇迹(个人的也是经济的),一个打拼的传奇。

平阳的桥头镇地方偏僻,为什么却能形成一个大市场? 我曾经认认真真地想过这个问题,正如同我认认真真地注意到城市大部分形成于水域之间交通发达之际,所以阅读斯密提到这点时会欣然一笑。我也疑问于为何偏僻的地方也能形成大市场。平阳的桥头是一例。实际上熬江对面的龙港和灵溪之争也是一例。一如合肥和芜湖之争。只不过后两者更多的是行政上的最终确立。而桥头则是企业家行为(造成先机)和经济政策影响的结果。只是先机是如此重要,我倒没有好好想过,周其仁说,市场的形成“宁失一子,不失一先”。实际上还是回到了开头,越南,俄罗斯,印度,只不过都让中国现在占了先机罢了。当oracle把总部设在大连而非印度的时候,它大概不太想在轻易搬动吧,哪怕印度赶上来了,而相差不是太大的话。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