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10, 2006

校运会之1500m

我在报名教青组1500m之后不久就知道遇到了一个对手,也许我还不能算是他的对手。

他的100m记录接近12s,他的1500m大概能到4分半,1000m能轻松跑3分以内(我最好的一次是大二的时候跑了 3分09秒,后来我安慰自己说那是大二,后来我肯定进步了)。

他已经得过很多次奖,从本科开始。

他本来不准备报名,因为已经不需要证明什么了,但是院里替他报了,他只好来参赛。

碰到这样一个对手是很恐怖的事情,尤其是实力相差太远的时候。

还好我认识他,虽然不在一个院,算是朋友的朋友。

于是赛前我对他说,我不一定跟得上你了,你一定要尽全力跑,让我一睹你的实力。

而实际上我已经目睹他参加4*100接力赛最后一棒时的实力,接棒没接好,一开始虽然领先,马上被人追上,但最后发力又跑到第一。

还好他说这次比赛还会有更强者,他不一定保证能夺冠,肯定前三,所以一定会尽力。

可惜有三件事情在今天非我所预料。

第一,他和我不在同一小组,总共2组,他在第一组,而我在第二组。

第二,我昨天跳高大腿扭伤了,临睡爬到床上都折腾很久,早上起来走路还一瘸一瘸,不敢肯定自己能跑。

第三,第二组和第一组的总体实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我去看他比赛,他在第一圈跑完之后开始领跑,随后一路领先,4分46秒第一,5分17秒第二名远远落后。不过我那时不知道成绩,只看到他第二圈后一骑绝尘,越行越远。

那个时候我已经确定我能跑,而之前我还在想就算不能跑走完4圈也是好的。

第二组马上开始,热身到微微疲倦是最好的状态,我做到了。

起跑线上右边的参赛朋友对我说,看你的样子能跑第一啊,做动作都做的这么专业,我只有笑笑。 没想到一起跑开始我就发现几秒钟之内我已经处于领跑位置了,心里一阵发慌。领跑的压力太大了!!! 失策!

荒谬的是随后这种差距竟然越拉越大,第二圈的时候,感觉好像整个操场只有我一个人在跑,分不清是领先还是掉队了,甚至一度我都忘了现在是第几圈了。

第三圈的时候才完全明白第二组和第一组实力相差太大了,不是我强,是我后面的人平时训练的太少了(看 来临时两周的简单训练的优势很大)!!!于是有点慢了下来,到还剩下最后一圈的时候,旁边中年组的李老师提醒我说快甩开步子加速啊!才回神过来-我要拿的是总成绩,晕乎,最后冲刺一圈,跑到终点。

这样,最后小组第一出线,总成绩第三,5分20秒(实际上一个很烂的成绩),和第二名差了3秒。

校运会随想

参加运动会的心态总是因人因时而异,以前本科一年级的时候临时披挂上阵1500米,没有任何重视和训练,就去参加,结果跑了差不多倒数第一名,在路上还有不认识的人喊着我的名字为我加油,让我一直惭愧到今天。

于是后来每逢运动会几乎都很少参加,读研的时候似乎连有没有运动会都印象不深了。只有一次篮球场被学校的拔河比赛占据之后,才想起这是校运会。

幸好由于大三开始和瓜经常打篮球并将这个习惯延续到现在,才保留了参加体育比赛的一点潜力,并且有点跃跃欲试的心动。

光阴苒苒到去年第一次来hfut碰到校运会的时候,因为错过了报名,于是第一次有意识的差肩而过。可惜那次除了在教学楼听听远处的广播和看开幕式,也没有多少印象了,有些事情,没有亲自参与,大概是不会有太多印象的。

学校第一次报名通知发下来的时候,据说学院里我可能是第一个报名的。也许通知的一贯“为集体争光”的观念已经使大家麻木已久,于是对集体荣辱的注意 力已经远胜于个体选择的自由或公民的义务,也许不参加仅仅是因为选择不参加,也许他已经缺乏运动很久,甚至也许,校运会的简陋与繁文缛节的对比让路人不屑 一顾,无论如何,我没再想更多,我只是想着,我选择“参加”,只为了体验运动和比赛,一群人一起站在起跑线上,不能顾虑太多。

参加hfut校运会记-跳高

11.9下午1500,男子教青组跳高比赛。比赛每人跳三次,三次不过淘汰。

我居然报名了跳高!瓜和我打篮球这么多大概也没想到。因为我的跳高经历大概是高二的时候体育课上跳了2-3次背跃式。

赛前试跳,1.40m,背跃式,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失败,第三次终于有点感觉。

比赛开始,1.30m,背跃轻松而过,1.35m,背跃轻松而过,1.40m第一次,背跃腰部没有发力,失败!第二次,脚没有带过去,失败。好紧张,还好跳的人还很多,我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仔细斟酌一下跑步轨迹,最后决定直接跨越,反正背跃式的感觉暂时是没法找回来,只有赌一赌了。

第三次,深吸一口气,冲过去,奋力一跳,倒地一刹那,掌声雷动,那一刻犹如绝望的一跃。

1.43m,第一次,信心十足的冲上去跨越,应该是跨越加背跃混合自创的一招-回头同事这么说,也许吧,全凭本能的过去了,竟然还绰绰有余。于是进了前六名决赛。

也许是有点骄傲外加保守了些(认为高度上去以后必须用背跃式了)1.46m三次,全部选择背跃式,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停歇时间竟然不到半分钟(人已经很少了),终于大腿扭伤到脚都抬不起来了,还是没过。背跃式,节奏还是很难把握。

于是在旁边看前两名的比赛:量步子,试跑,原来比赛到最后还可以这样。也算见识了什么是有备而来,什么是临乱不惊。虽然那位第一名第一次跳过,而第二名第三次也没有跨过,还是感觉不错。

回头对同事说,这回我可有大赛经验了。第六名,也算是得偿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