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20, 2014
Thursday, April 24, 2014
《论生命之短暂》摘记
P1:
大多数人都抱怨自然之吝啬,因为人生短暂,而被赋予的短暂人生竟又是如此瞬间即逝,以至于除极少数人之外,其余的人都还没来得及开始生活便寿数已尽。
生命并非短暂,而是我们荒废太多。一生足够漫长,如能悉心投入,足以创造丰功伟绩。
然而,在漫不经心、挥霍无度,汲汲于无聊琐事,最终到达万劫不覆的终极之时,我们才会幡然醒悟。浑然不觉中,时光荏苒,生命已经逝去。因而,实际赋予我们的声名远非短暂,是我们自己使然;上天所赐不薄,是我们将其荒废虚掷。
这正如败家之子将到手的万贯家财,一掷千金,顷刻散尽。若托付给经营有方者管理,即便这财富不多也可提升使用价值。所以,倘能妥善安排,我们的生命便可延长。
P2:
我们真正活过的那段生命仅仅是一小部分。其余的部分不能算是生命,仅仅是时间而已。
P3:
你会发现没人会愿意别人分享自己的钱财,但是我们每个人瓜分了自己的生命!
P9:
不要以为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人就是活得长,他不是活得长,只是在世上待的时间长。
看到有人想要占用别人的时间,而对方又欣然应允,我总是感到惊讶。
P17:
没有任何年代将我们拒之门外,我们可以接近所有时代;如果我们具备了崇高思想,能够跨越人类弱点的狭窄界限,就可以在久远的时间大道上徜徉。我们可以与苏格拉底辩论,向卡尼阿德斯质疑,与伊壁鸠鲁共度隐退的生活,和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一起克服人性弱点,与犬儒派学者共同超越人性的局限。
P18-19:
他们没有人会强迫你去死,而是教你如何去死。这些人不会耗费你的时间,他们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岁月奉献于你。与这些人的谈话不会有任何危险,他的友谊不会危及你的生命,拜访他不需你付出高昂代价。从他们那里你想拿到什么就拿什么,如果没有拿够,那不是他们的错。
我们总习惯说自己无力选择父母,他们是命运偶然间配送给我们的。但是我们可以做我们愿意做的任何人的孩子。有很多高尚的才智超群的家庭,选择你希望被收养的那一家,你将不仅继承其姓氏而且还能继承其财产。
P24:
当你见到有人屡次官袍加身,或在广场名声大振,不要羡慕他们:这些都是以生命为代价获取的。为了某一代能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他们耗尽自己所有的年代。
P65:
你要特别注意别选那些忧郁伤感的人,这种人找个茬儿就发牢骚,虽然人毫无疑问是忠诚善良的,但是如果身边有个人对每件事情都焦虑不安,动不动就哼哼唧唧发牢骚,就会对你平和的心境产生破坏。
Saturday, April 12, 2014
《盲眼钟表匠》杂感
“外面正在下着DNA。我的花园位于牛津运河的岸边,花园的尽头栽着一棵大柳树,它正在向空中撒播毛茸茸的籽。空气一阵阵地流动着,这些籽向外面的各个方向飘飞。我的目力所及之处-整个运河的水面都变白了,上面漂浮着棉花样的斑点,因此我们能肯定在其他方向也同样如此。这些飞絮大多由纤维素组成,使包含了遗传信息DNA的荚显得很小。DNA的内容肯定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那么为什么我刚刚说外面在下DNA而不是纤维素呢? 答案是:DNA起着决定作用。纤维素软毛尽管很大,但只是起到降落伞的作用,最终没有什么用处。棉毛、柔荑花以及树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完成这一件事:将DNA散播山野各处。不只是撒播某一个DNA,而是撒播所有的其编码详细解释柳树(这柳树将释放出新一代毛茸茸的种子)生长指令的DNA。这些毛茸茸的东西,确切地说是在散播着制造自身的指令。它们之所以在那儿,是因为它们的祖先都是这么做的。在那儿,外面在下着指令,在下着程序,在下着生长的树,撒播的茸毛以及运算的法则。这并非是一个暗喻,这是很浅显的真理。如果说在下着松软的碟片,这才会令人费解。 ”
这是道金斯在《盲眼钟表匠》里的一段话,写在第五章的开头。虽然是2年前读的这本书,至此以后每年春天,万物复苏的季节,都会自然而然想到,外面下着DNA,或者下着指令/程序。这个真实的世界背后,如此神奇,正如同我们看黑客帝国时看到的代码那样。。。
就像第一次读《自私的基因》之后,走在路上看擦肩而过的每一棵树的每一片树叶,都会感到神奇和敬畏一样。
艾略特说,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破土而出的声音犹如骨骼断裂一般。why,因为基因想要复制自己,因此艾略特听到了基因机器的声音了。
一个基于基因而非物种(基于物种造成了社会达尔文主义,而基于基因不仅解释了人道主义的来由,也解释了个人自由主义的来由。只有像蚁群和蜂群这样的基因特性决定了它们适合社会主义,这一点Wilson说到过,Karl Max was right, socialism works, it is just that he had the wrong species)的进化论者的生命观不仅仅如是,他说自己为什么每天要早起的理由如下:
we have finally opened our eyes on a sumptuous planet,
sparkling with color,
bountiful with life.
Within decades we must close our eyes again.
Isn’t it a noble,
an enlightened way of spending our brief time in the sun,
to work at understanding the universe and how we have come to wake up in it?
This is how I answer when I am asked
—as I am surprisingly often
—why I bother to get up in the mornings.”
see more
https://www.goodreads.com/author/quotes/1194.Richard_Dawkins
类似地,大多数神话传说所谓的“千年修行”相比进化几百万年而来的“身而为人”而言,简直弱爆了。
达尔文说:如果我把所有生命都不再视为特殊的造物,而只是某几个生命的直系后代,这几位祖先活的年代远在寒武纪的第一个底层沉积之前,那么在我看来,它们简直就是高贵的贵族。
回到开头,“信息在传播”,这涉及到信号与系统,通信系统原理。色声香味触法,无非是不同信号的接收,解读与发射。这里的信号包括声波,光波,传感器等等。不仅仅如此,《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里说,这四进制(CGAT)碳基生命,正朝着创造二进制(10)的硅基生命的方向而去,,二者必将融为一体,技术元素一直伴随着我们。
我们智人(homo)迄今为止所做的文明的一切努力,似乎都只不过在模仿大自然这位盲眼钟表匠所做的一切。
尽管早已暂停这一段有关evolution的阅读,但是这个过程给我带来的视角,以及对我过去无数困惑的一一解答,大至终极问题(从基因机器到机器人的反叛),小至生活琐碎(各种解答,另叙),再到对各门学科的冲击和影响(社会学,博弈论,人工智能,心理学,信息论,复杂系统),一一初窥门径而来,已让俺惊讶得下巴掉到地上捡了无数次,也很庆幸自己生活在有互联网的科技时代,自有kindle设备以来,畅所欲读了许多。
相关链接:
豆列,Evolution/演化论/进化论科普
美味书签收藏之evolution标签
//2014-02-04
Wednesday, January 15, 2014
《苏格拉底传》摘记
P115:
所有世纪都有其一定数量的头脑健全、清楚和冷静的人物;而且也不缺少热情人士。但是这两者的结合是稀少的,而且最为稀有的现象是一颗坚强有力的心用它的全部力量工作以保持在它上面头脑的冷静,就像一个蒸汽引擎可以使一个制冷机器运转一样。这样的结合在任何大的规模上1000年也只有一次。但是,当它真的出现时,就像要补偿它的稀有一样,它施加一种许多世纪也不会耗尽地持续存在的影响。这种现象的稀有是由于人类本性的根本特性。所有热情本身都趋向于心灵图像的含混而不是趋向于心灵图像的清晰。的确,一般说来情感的作用也是同样的。每一种情感都吸收滋养它的那些观念和形象,而排斥那些并不滋养它的观念和形象。以一种开放的、无偏见的心灵来感知和判断事实是不可能的,除非心灵里的不偏不倚性(亦即免于感情的干扰)已经首先铺平了道路。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被称为“冷静清醒的热情人”。这个词可以在更高的尺度上应用于苏格拉底。那种支配他强有力人格的激情,那个他渴望为之殉难的原因,目的在于获得知识的明彻。他对于纯粹概念的渴求之热诚犹如过去任何神秘主义渴望与上帝的心灵合一一样。他给予的推动唤起了道德哲学的许多学派(或者毋宁说是宗派)的出现,其中无数有教养的人士发现了代替崩溃中的流行宗教的东西。对于这个奇妙的历史现象给予真正的评估是本文专注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P117:
他的智力的创造性既表现在思想的无穷尽的充实上(他是以此而特别杰出的),也表现在许多关于他的心不在焉或极端的专注的轶事中。我们几乎可以说,他有时会被一时占据他心灵的问题完全支配。
//2006-11-10
Saturday, January 11, 2014
goodreads, 类似豆瓣的英文网站
www.goodreads.com是目前最像早期豆瓣的一个站点,且更单一直接。
豆瓣增加互动功能而忽略了豆单,比如收藏了上百条豆列之后,由于没有标签,就和没有收藏差不多了,只有调用delicious来分类收藏。
goodreads对于喜欢阅读英文原版书并按图索骥发觉更多好书的人来说,是最佳选择。
理由如下:
1.虽然不支持中文书,但英文书的质量在大部分领域确实比中文高出一大截,尤其是涉及理工科类知识的内容;豆瓣上能显示的重量级英文书太少,而只能给出中文原版的或者部分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而还有相当多的英文书其实远远没有翻译过来,有的出于各种原因甚至不可能(or及时or完整地)翻译过来。
2.只限于书籍阅读交流,没有电影,音乐之类的,功能更加单一;
3.英文书评内容相比豆瓣更多更新更有质量,因此是获取书讯的一个非常好的渠道,尽管www.amazon.com上的很多书评也非常值得一看,goodreads在书和书的相关性推荐以及读者之间共同爱好按图索骥更方便一些,而且做的比豆瓣更好。
4.很多书的作者在此注册,作者和读者可以相互交流,豆瓣在这方面还只是起步。另外,当关注的友邻只限于自己感兴趣之后,沿着友邻找书的效率比豆瓣高多了。
5.goodreads有很多同好小组,尤其是读书会很专业。俺加入了几个完全跟不上阅读进度。
6.goodreads有类似豆单的功能,目前可以点击like,但还不支持“收藏”,已经有很多人反馈了这个问题。
主要是由于1和4,所以强烈推荐goodreads。
《斑马为什么不得胃溃疡》书评
引言:进化论无疑是符合可证伪性的,虽然有人为此写了一个长长的帖子讨论了波普尔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可证伪性的态度,澄清了这其中的是是非非。但是,任何一个理解什么是可证伪性的人,都应该很容易判断这一点,而无需要得到波普尔先生的认可。
p.s.今天莫名其妙胃痛一阵,刚好最近又发现goagent新版可以直接打开blogger的输入界面了,因此吐槽一篇。
//update: 2015-01-12
【果壳网专访】巴里·马歇尔:幽门螺杆菌喝起来什么味儿?
Thursday, October 31, 2013
Wiz为知笔记使用总结
7.一些不足之处


支持从其他笔记导入到wiz笔记,包括Onenote,evernote,有道笔记等。
界面尤其是左边目录树部分不像Evernote那样美观和分明。
不支持用户与用户之间相互通过发布在线内容共享,只支持以群组形式共享内容。
笔记内容共享到群组内之后,笔记的更新不支持群组内同步更新。
笔记大小流量限制没有明确提醒,导致单个笔记太大无法同步更新。
Sunday, September 22, 2013
健身三年小记
不知不觉间坚持健身已经三年,写个小记做一番对健康常识和健身的回顾,希望也对他人有些参考价值。
起因:
2009年在南京的的第一个冬天,由于住宿一楼朝阴,支气管炎发作严重。回顾自己历年几乎每5年有4年咳嗽的历史,而且每次1-2个月甚至更久,相当震惊。于是2010年决定希望能从此告别体弱多病的历史。
方法:
由于缺乏医学常识,因此买了三卷本的《You:身体使用手册》来看,先从医学常识上给自己扫盲,逐条对照,排除不好的饮食健康习惯,建立对医学科普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之上,按照同一作者写的《You:身体锻炼手册》,坚持快走+健身+运动至今。
理由:
从可证伪行的角度出发(参见《对伪心理学说不》一书),认为西医比中医靠谱。中医可能并非一无是处,但由于缺乏可证伪性,因此远离之。而健身的方法也五花八门,尤其是从健美教练的角度来看,这本医生写的《You:身体锻炼手册》可能只是健身而不是健美的书,其健身的强度和频率并不大,但这本书的缺点也正是优点,更适合那些不追求肌肉健美而只追求健康体魄的普通人,其提倡的方法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更简单易行,也更循序渐进。比如它提倡四个阶段来进行锻炼,对于不常运动的人来说只要保持第一阶段的快走习惯即可。
内容:
关于健身的详细评论,其实全部写在豆瓣的书评里去了。参见俺的豆瓣书评。由于本书有关健美的动作和肌肉解剖内容较少,因此俺顺便整理了一个豆列"health_健身运动参考"。
关于医学健康常识,俺对《You:身体使用手册》做过一个读书笔记"《You:身体使用手册》关于脂肪摘记",更多相关内容参见这个blog的分类标签之"健康"。另外,俺也整理了一个豆列"health_西医健康医疗参考"。
其实对于大多数不爱运动的人来说,只要能够做到以下三条即可:每天快走半小时+避免久坐+健康饮食习惯。有氧运动(如各种球类)或无氧运动(健身)倒是其次。
注意事项:
《You:身体锻炼手册》明确说明,在健身之前,最好先坚持快走一个月,这样一是存储了足够的体力,二是可以重构肌肉的收缩性蛋白质。
快走可以分三次进行,这个在前面书评里已有。这里要强调的是健身分基础性肌肉和非基础性肌肉锻炼两个阶段。其中以基础性肌肉(不包括胸肌,肱二头肌之类的炫耀性肌肉)为重。
书中的分阶段进行,是按照一个月划分,且每进入下一个阶段,都要继续保持前一个阶段的习惯。
无论何种运动,都要注意做足热身,并在运动完之后进行拉伸,以方便肌肉快速恢复。
心得:
1.以前虽然也喜欢运动,比如喜欢篮球、长跑、爬山等等,可是运动方法缺乏循序渐进;
2.以前运动完之后经常洗冷水浴,差不多有12年(从初中到研究生)的时间没洗过热水浴。后来发现真是害人不浅,尤其是运动完之后一定要洗热水浴,并注意冬天保暖;
3.曾经背痛,久坐1小时左右背部会很难受,在坚持快走+健身之后消失;支气管炎的问题也至今再无。
4.即使坚持了三年,仍然有时候并不是很想去健身房,但似乎也养成了习惯/惯性,好像吃饭睡觉一样,偶尔哪怕一次偷懒不去也会非常难受+后悔。按照自己的经验,通常在去之前虽然有千万个不愿意,在健身完之后,也会很庆幸自己来了。精神状态会随着运动焕然一新,无论是枯燥的健身还是其他球类运动;
5.有氧运动现在主要是以打羽毛球为主,外加一些长跑。打羽毛球的历史刚好比健身多了半年,试着也练习了一下左手,希望这样能让两边肌肉(尤其是腰部的爆发力)得到均匀锻炼。跑步空气好的话就在室外绕湖跑,否则就选择跑步机。
6.以前打过篮球,改打羽毛球后发现,羽毛球虽然不如篮球那样需要更有配合默契的快乐以及身体对抗竞技的快乐,但反过来也不容易受伤。打篮球和踢足球的人全身上下受伤的例子实在太多了,相比之下,打羽毛球受伤的主要可能性在腰和膝盖,而只要配合健身基本上应该没什么问题。另外,羽毛球的双打和单打各有各的乐趣。
7.跑步的乐趣在于,习惯之后,能找到像马一样跑的快乐,仿佛天生就应该跑。另外一年四季以及天气变化或每天不同时段,在绕湖跑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心领神会。
8.运动前热身和运动后拉伸的重要性。2011年俺曾经因为热身不足或缺乏热身而闪过腰达5次!每一次都到了蹲不下来的地步,虽然每次又都奇迹般地在1-2天后迅速恢复,俺还是去医院认真确认了轻微的腰椎突出,并自此在打球前尤其是冬天小心翼翼。而前几天在健身房遇到熟人聊了几句,于是简单做了热身开始健身,结果在引体向上时有不小心把右背部拉伤,还好恢复的也很快,尽管如此,以后仍要小心为妙了。(记得健身房有位大叔就认为在健身房最好保持安静,而不是聊天调侃,不过这也是在校难以避免的。大叔同时认为健是基础,美是追求。)
9.一个健康的身体,也能避免精神的不堪重负,不仅如此,如果能对照希腊人的精神世界,更能唤起我们对这个世界美好的认同(从基因机器的角度上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无论何种运动,这就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
Wednesday, August 07, 2013
继续反思一下为什么blog写的越来越少
前几天豆友邻居说了一句:“越是年少轻狂的时候越喜欢写很多感受,经历多了反而写不出来了。”我回了说:“我觉得不是写不出来,是懒得写了。”对方说“嗯,好像是,我已经写荒了好几个blog了”。
我这么回答,是因为仔细看这个blog,2011年和2012年总共只写了7个帖子,这简直是无法理解的事情,尤其是2010年我写了44个帖子。
且不论好坏,仔细想想为什么这样这样,理由如下:
1.我觉得不是没东西可写,事实上是要写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或者想法实在太多了,反而没有因为一个想法冲动而写一个帖子的冲动;
2.由于要学习的内容和吸收的状态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导致心理状态大部分处于大量输入而非输出状态,因此反而不如以前那样习惯输出了,因为大量的输入导致对输出反而变得更加谨慎了;
3.由于输入太多占去了时间,输出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很多,因此即便输出,对思路的整理和帖子的排版,文字的修改等都不可能再花很多时间了,索性很多帖子处于草稿状态,没想好要发布,只有过了很久才想发布或者补写一个。
尽管如此,还是认为应该勤写,理由如下:
1.锻炼写作能力,无论是匆匆写就还是花时间写的;
2.锻炼思维密度;
3.锻炼好心态,blog本来只是记下一些零碎的思考和学习笔记等,作为交流和备忘用;
4.可以反复修改贴子,不必纠结于初稿;
5.一旦开始写,可能所需要的资料会跟着来,而不是和写之前那样觉得还没准备好。
一如之前反思过的,blog相当于一个写作练习、备忘、读书笔记和交流用的地方,不要因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而不写(除非涉及到未来版权问题的出版初稿),也不要因为错误的想法不写(交流碰撞才能提高)。
Endnote作为文献管理工具的重要性
https://delicious.com/hairuo/endnote
//我的美味书签之endnote相关内容
FAQ:
Q1.怎样在万方,维普,知网里将中文文献导入到Endnote而不产生乱码?
A1.导出格式选择RefWorks,导出之后,在endnote里选择导入文件,注意选择Refworks Import格式导入即可。
Q2:怎样在google scholar搜索到一条文献并导入到Endnote中?
A2: 需要设置一下,scholar->setting->Bibliography manager->将默认的BibTex改成Endnote即可。
Q3: 怎样在google scholar中搜索到一篇牛文的所有他引之后,将这些他引批量导入到Endnote而不是分别点击?
A3: 建议使用Zotero插件,支持firefox, chrome, safari和单机版,里面有批量导入功能,导入Zotero之后,再选中并导出为Refworks格式,即可重新导入到Endnote中。
update: 2014-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