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7, 2004

无题

正如同我们最终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一样,我们最终都会离开学校。然而很多情况下我们宁可相信前者而不愿接受后者,好像我们本来就是学校里的一员似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死亡对于我们还过于遥远而在平常又已司空见怪,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呆在学校里已经养成了某种物理学上称之为“惯性”的东西。

除非有某些外部事件刺激了你,比如间断工作几年,差点落榜,或者所换的学校的环境变化很大,而这决定了你的进一步堕落或者飞跃。归根结底平时我们都在慢性自杀。这种慢性自杀和潜意识里将呆在学校如同活在世界等同起来,使得我们在面对世界时也以大学作为参考系说“最好的大学是世界,最好的学历是经历”来安慰自己。

然而世界本来就不需要大学作为参考,不可否认大学仿佛一个理想的世界,这一点越是离开它进入社会的人越是怀念这一点,但是仔细想想,大学也并非尽善尽美,冗肿的机构、腐败的作风和浮夸虚荣并存,这样的土壤很难造就出真正特立独行者,虽说是真名士自风流,但是大学也应该有培养和鼓励大英雄和真名士的土壤。而现实是幼苗很早就被扼杀在摇篮里。

实际上,总有某种东西本质上是类似的,就像匪方也必须建立一套堪比警方的体系来保证其运作的有条不紊,而这种刀口上建立起来的制度在完备和有效方面决不逊色。我们在幼年时以一种远距离的小辈身份观望大哥哥大姐姐的传奇故事,直到我们长大发觉不过如此,同样,当我们对现在的所谓的大牛和高论者刮目相待之时,再多做羡慕就显得多余了,虽然大牛值得尊敬和学习,但是大牛并不见得就超脱了世界上很多东西。出名了有不能静心的烦恼,钱多了有应酬的烦恼,烦恼依旧存在。神话一个故事,不外乎在一开始让自己心甘情愿地被欺骗,在最后则让自己心有不甘地受着伤害。

如果一切都变得反复无意,那么还有什么是值得我留恋的呢?也许生活只是一种姿态,一种方式,如同路边的一颗树和山上的一颗树,各有各的美。而与其说我在倾诉,不如说在说服自己。说服自己,就有省去在这里展开的理由。理由正如尼采曾说,赞美诗不是用来高声朗诵或到处张贴,而是默念于心的。

Sunday, November 14, 2004

[转载]皮浪

皮浪不相信感觉,不相信理智。皮浪坚持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只是风俗习惯指导着人们的行为;皮浪相信没有一件事物本身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皮浪对一切论断都不置可否。皮浪心境安宁。

皮浪不注意任何事物,而是面对着一切危险;无论撞车、摔到、被狗咬还是其他,皮浪从不让感官武断地判断什么。皮浪的朋友总是紧随皮浪,不离左右,把他救出危险。

皮浪任何时候都镇定自若,泰然安详。即使你在他演说的时候离开他,他也会在没有听众的情况下把话讲完。

皮浪常常不声不响地离开家庭,与一个偶尔相遇的人一起去四处游荡。有一次,皮浪的一个熟人跌入泥潭,他径自走过而没拉他一把。别人都谴责他,而皮浪的这个熟人自己却赞赏皮浪的冷漠和无动于中。

皮浪深受母邦人民的尊敬。他们推选他为祭祀长,并且由于他的缘故,他们投票赞成免征一切哲学家的税款。

皮浪活到九十岁才去世。

诗人品脱说皮浪在坟墓里还说“我怀疑”。
皮浪住在希腊,离活着已经有两千年了。

Saturday, November 13, 2004

恐惧

我觉得自己并非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然而更多的时候我宁可选择唯唯诺诺,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基于“恐惧”。

这种“恐惧”常常使人丧失了判断的能力,以致经常对自我有“盖棺定论”的习惯。

一个人30岁了还一事无成,他此生基本上也就没有什么成就了。我当然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但是我却常常这样对自己这么说,虽然我还未30。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常常教导我们:“同学们,我希望你们在这四年之内能够好好学好你们的课程。”好像如果四年之后没有学好课程的人都是没有希望的,他们的人生也就此结束了。我记得大三上学期的时候有个老师对我们讲:“现在学习还来得及”。言外之意,四年毕业之后你就别再做梦了。

这种情况常常使人忏悔的太早,而行动的太迟。再伴随“活在当下胜于活在将来”的习惯,恶性循环不止。

但是一个人不应该在认识到环境的恶果之后将责任归咎于环境,因为这样反而让当事人逍遥法外,虽然这个当事人只是纵容而没有参与犯罪。

不管如何,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虽然落后,我们还是需要放下包袱继续努力,否则比赛就没有悬念了。

评论

# 回复: 恐惧

我们这么多年所受的教育让我们下意识的把30岁作为一个分界线。然后在某一天,发现自己快要接近这条线的时候却还一直潜意识的躲在学校里逃避实际问题。以 前所有的乐观和各种想法在自己对未来做不得不做决定的这么一个现实面前全部崩溃。有很大的压力,却是无可奈何得安静,因为这种压力是如此真实,只能依赖于 自己去慢慢作些事情来解决。只是想想以前,会觉得自己有很多错误的判断和决定,痛恨自己成长得如此之慢,也许这是我们这个专业的人的通病。现在我选择继续 留下来,不出意外的话,以后也许时间会证明这又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所以我决定明年这个时候我该做一个选择。
在天涯经济论坛上看到一个做期货的校友写的这些年的经历。正所谓Leon说的,人生际遇,河东河西。言不尽意,套用一句套话,佛说:不可云。
2004-11-13 22:26 | 温水里的青蛙

# 回复: 恐惧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应该首先面对自然而非社会,因为前者比后者要唯美和纯净,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就像我们必须参加高考一样,我们不能独立 其外而没有一点的随波逐流。我并不拒绝社会,但是恐怕将中毒至深,尤其是在思想还远未达到成熟之时,我怕我渐渐丧失了反省的能力,活着而不知道自己在干什 么。可能心态还是有问题。每个人都要自己走一条路,荒谬也罢,虚无也罢,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2004-11-14 11:07 | wenxin

# 回复: 恐惧

套用一句比较俗的话,这才是生活.
恐惧和痛苦夹杂,偶尔有一些快乐和慰籍,才让你感到真实的存在,这个过程也许才叫做享受生活.太过悠闲的生活让人感觉飘在空中,有点不可承受之 轻,要是被生活压着,才觉得比较踏实和真实.这个可不是我说的,昆得拉说的,它说女人喜欢被男人压着,男人喜欢被生活压着,这样才能证明你在活着.
2004-11-26 13:13 | leon

Thursday, November 04, 2004

对比

我们的生命已必然含有悲剧的一切创痛,可是我们同时还不能以悲剧人物的尊严自许,而不得不在生活的广泛细节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些猥琐的喜剧角色。
-叔本华

神的生活,由于超越了死的禁限,因而既没有人生的艰难,也缺少人生的严肃和厚重。
-荷马

Wednesday, November 03, 2004

读书摘记《思想家》

海淀书城里买了2本书,《人类的故事》在火车回来差不多看完了,前几天偶然拿起另一本《思想家-与十五位杰出哲学家的对话》看了看引言,觉得讲的不错,作者布赖恩.麦基因为以前看过他的《哲学的故事》,所以印象深刻,书是麦基替BBC作主持整理的。刚开始翻了翻,发现一个明显的错误,比如第三页说“受柏拉图影响的苏格拉底说...”,还好后面都好,而且引言部分很精彩,正如培根所说,好的读者不应该在读书时存心挑剔作者。整理一下摘记:

1.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无价值的生活。然而,如果全体社会成员都是一些狐疑满腹的知识分子,人人都不断地检验信仰的假定条件,那就没有行动的人了。另一方面,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知识就会陷入贫乏。

2.一个人不应该希望别人告诉自己怎样生活。所以,一个人也不应该到哲学里来寻求确切的答案。完全相反,我们只能通过哲学来澄清自己的生活,或者澄清我们所面临的的各种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对自己负责,才能在充分了解得失的基础之上,作出清醒的决策。

3.如果一般人对某一具体事件的可能影响和中心原则的正方两方面的观点有了清楚明确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哲学家并不一定比他们更善于解决具体的行为问题。

4.哲学大师们的中心思想本质上都是非常简单的。长篇大论往往并不是为了解释我刚才简而约之地称为他们对世界采取的模式的东西,也不是为了阐发他们看待自然、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的格局,而是为了击败那些实在的或想象的反论,以捍卫自己的观点。当然,其中也少不了许多天才的创造和技术用语,但这仅仅是精心制成的武器,是架在城垛上的机枪大炮,用来吓唬任何潜在的敌人的。但城堡本身并不复杂。进行论争、施展逻辑力量,就是行攻防之事,但并不是中心观念的一部分。中心观念则是明确的、相对简单的。凡是认真阅读过柏拉图、奥古斯丁、笛卡儿、洛克、斯宾诺莎或康德的著作的人,都不会对他们看待世界的中心观点产生太大的疑问。

5.哲学家们总是以普通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说话,次等的哲学家则玩玩容易过分拘泥与课题的细节。

6.一个人如果全神贯注地研究一个课题,他难免就会同时迷上这个课题的细节。

《哲学的故事》摘记


《哲学的故事》布莱恩·麦基 三联

绪言
1、存在的本质是什么 本体论
我们如何进行认识 认识论

2、哲学并不为了立法,而是要对公共理性的个人评判作出分析。 --康德

古希腊人及其世界 前苏格拉底时期

3、世界由什么构成?世界的根基是什么?
我们应当如何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正义?

4、看不见的联系比看得见的联系更牢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性格即命运

5、愤怒是以灵魂的伤害为代价的

6、世界对于思考的人来说是喜剧,对于感觉的人来说是悲剧,这就说明了
德谟克里特为什么会哭,而赫拉克利特为什么会笑 贺拉斯

7、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对立面的统一
万物皆流 无物常驻

8、毕达哥拉斯 数学

9、色诺芬:认识都是自身的产物,只能接近真理。
色诺芬->巴门尼德->芝诺->苏格拉底

10、巴门尼德:一切皆一(决定论)

11、恩培多克勒:土、水、气、火

12、原子论者:留基波和德诺克里特

13、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14、芝诺:阿基里斯与乌龟-逻辑论证混淆我们对世界的理性判断?


苏格拉底
15、观点歧异的前哲学家之间很难判断-难以诉诸批判性方法
某种理论即使为真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真正需要认识的:

应当如何生活,如何行为

什么是善、公道、正义、友谊、勇气、宗教虔诚?

苏格拉底并不自以为找到答案: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16、我们应当同情不公正的施行者而非承受者

17、德性即知识:没有人会有意识地作恶,之所以作恶表明你并没有真正彻底
认识到其为恶。
“什么是正义?”人们知道后就必然公正行事

18、成为你自己

19、置疑一切的原则
辩证法:在不断的置疑和回答中寻求真理。
适合于人们用来反思自以为是的东西。


柏拉图
20、《理想国》(主要论及正义的性质,并试图划定理想国的蓝图)
《会饮篇》(探讨了爱的本质)
《申辩篇》(有关苏格拉底) 其他略

21、“形相说”或“理念论”-与基督教的关系

22、对艺术的敌视
认为个体由三种相互冲突的因素组成:情感、理智、意志
理智通过意志控制情感

23、普罗提诺:一个人如果在善的生活中追求彼岸的东西,那么这就不是
他所要过的善的生活。

24、普罗提诺-神秘主义哲学家
1)终极实在由“形相”构成=》终极实在就是精神性的
=》 能够被创造的东西也就是能够被思维的东西。
2)存在的三个不断上升的层次
灵魂 人类所在层面
理智 “形相”所在层面

ps:基督教据此提出:世界是上帝思维的产物,人类渴望与上帝达至同一,
因为上帝就是至善。

25、洞穴隐喻
人类的直接经验不是关于现实的经验,而是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之中。


亚里士多德
26、“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27、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只关涉惟一的一个世界,在他眼里,这一世界已
具有无穷的魅力和奇迹。
事实上他坚信证实这种神奇感促使人们开始哲学活动,这个世界正是人们
所要认识和理解的世界,离开它,哲学探究的坚实基础就根本不存在。

28、认识经验世界在亚里士多德哪里是一种不可遏制的愿望。
他在一生中倾注了巨大的激情和精力投身研究,最先确立诸多基本领域。

29、专业术语的发明:能量、动因、归纳、证明、实质、属性、本质、
非本质属性、偶因、范畴、论题、命题、一般

30、形式逻辑:提供了推理形式有效或无效的依据
为所有推理形式命名

31、评价
两千年来,研究逻辑也就意味着研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
“智者的老师” - 但丁
“基督教未涉及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堪称最终的权威”-但丁
“逻辑之父”
以及其他领域如生物学、美学等等都有开创贡献。

32、“什么是存在?”
重要的不是材料而是结构和形式
=》事物通过形式而成其为事物
=》形式是什么?
=》四因: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

33、保留表象

34、“人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物”
1)社会政治是个人的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
个体只有作为社会成员才能够国殇完美幸福的生活,孤立的个人不可能
达到幸福和自我实现。
2)国家的作用就是使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成为可能。

35、著作被西塞罗称为“黄金河道”。
存留的仅演讲录,相当于1/5,且孤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