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03, 2004

读书摘记《思想家》

海淀书城里买了2本书,《人类的故事》在火车回来差不多看完了,前几天偶然拿起另一本《思想家-与十五位杰出哲学家的对话》看了看引言,觉得讲的不错,作者布赖恩.麦基因为以前看过他的《哲学的故事》,所以印象深刻,书是麦基替BBC作主持整理的。刚开始翻了翻,发现一个明显的错误,比如第三页说“受柏拉图影响的苏格拉底说...”,还好后面都好,而且引言部分很精彩,正如培根所说,好的读者不应该在读书时存心挑剔作者。整理一下摘记:

1.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无价值的生活。然而,如果全体社会成员都是一些狐疑满腹的知识分子,人人都不断地检验信仰的假定条件,那就没有行动的人了。另一方面,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知识就会陷入贫乏。

2.一个人不应该希望别人告诉自己怎样生活。所以,一个人也不应该到哲学里来寻求确切的答案。完全相反,我们只能通过哲学来澄清自己的生活,或者澄清我们所面临的的各种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对自己负责,才能在充分了解得失的基础之上,作出清醒的决策。

3.如果一般人对某一具体事件的可能影响和中心原则的正方两方面的观点有了清楚明确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哲学家并不一定比他们更善于解决具体的行为问题。

4.哲学大师们的中心思想本质上都是非常简单的。长篇大论往往并不是为了解释我刚才简而约之地称为他们对世界采取的模式的东西,也不是为了阐发他们看待自然、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的格局,而是为了击败那些实在的或想象的反论,以捍卫自己的观点。当然,其中也少不了许多天才的创造和技术用语,但这仅仅是精心制成的武器,是架在城垛上的机枪大炮,用来吓唬任何潜在的敌人的。但城堡本身并不复杂。进行论争、施展逻辑力量,就是行攻防之事,但并不是中心观念的一部分。中心观念则是明确的、相对简单的。凡是认真阅读过柏拉图、奥古斯丁、笛卡儿、洛克、斯宾诺莎或康德的著作的人,都不会对他们看待世界的中心观点产生太大的疑问。

5.哲学家们总是以普通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说话,次等的哲学家则玩玩容易过分拘泥与课题的细节。

6.一个人如果全神贯注地研究一个课题,他难免就会同时迷上这个课题的细节。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