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October 29, 2005

还是《小王子》

newsmth的TaleDream版精华区看有关《小王子》读后感的帖子,其中一篇写小王子驯养狐狸,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这绝对是动物史上最伤感的一只狐狸了,简直比瓢虫还要感伤。还好他碰上的,是感伤级数跟他相同的小王子,所以就沟通良好,像厚巧克力蛋糕碰上冰牛奶一样。

另一篇提到英文版(可惜我看得是中文版)里,小王子离开玫瑰后,在回忆中说了一句话:
I was too young to know how to love.我觉得这句话的本意应该是I was too young to know that's love,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


评论

# 回复: 还是《小王子》 删除

可能一开始知道小王子的故事就是从狐狸,玫瑰和小王子这两段开始。所以对这两段印象比较深。英文倒是不记得了,去查查看。
被驯服的狐狸
矜持的玫瑰
呵呵
BTW,瓢虫是什么典故?
2005-10-30 13:16 | CD

# 回复: 还是《小王子》 删除

恩~~可是它也是世界上最浪漫快乐的狐狸~我喜欢
2005-10-30 13:37 | 蔷薇猫

# 回复: 还是《小王子》 删除

我也很好奇瓢虫是什么典故。。。英文原文是这样: "The fact is that I did not know how to understand anything! I ought to have judged by deeds and not by words. She cast her fragrance and her radiance over me. I ought never to have run away from her... I ought to have guessed all the affection that lay behind her poor little strategems. Flowers
are so inconsistent! But I was too young to know how to love her..."
-----------
可是小王子在驯养狐狸之后就离开它了:
  『啊,』狐狸听说小王子要走了,『我要哭了』
  『这都是你自己不好。』小王子很着急:『是你要我驯养你的,
现在你又要哭!这根本对你一点意义也没有』
  『有的,有意义的。』要哭的狐狸回答。。
  『从此当我看见麦田的金色。。。。。。』
2005-10-30 20:11 | cbg

# 回复: 还是《小王子》 删除

瓢虫喜欢玫瑰?
呵,不记得了
2005-10-31 9:21 | CD

# 回复: 还是《小王子》 删除

在百度知道上问,还没有人回答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16111.html
2005-10-31 11:32 | cbg

# 回复: 还是《小王子》 删除

-_-!!落伍了.看不懂你们在说啥
2005-10-31 15:40 | paperkite

# 回复: 还是《小王子》 删除

你的趣味很有意思
2005-10-31 20:56 | 李浔阳

# 回复: 还是《小王子》 删除

to paperkite,去隔壁201老大的书架上看看,fay mm有一本《小王子》放在那里。我也是暑假那段时间偶然发现才读的。to 李浔阳:thx!
2005-11-1 12:20 | cbg

# 回复: 还是《小王子》 删除

小狐狸这一段其实是《小王子》里最精彩的一段了。狐狸对小王子说的那些话深得人情三昧,看是淡语,却是真言。
2005-11-2 22:42 | wuyiluode

# 回复: 还是《小王子》 删除

http://www.fairydream.net/html/littleprince/
2005-11-5 22:16 | CD

# 回复: 还是《小王子》 删除

不错的网站,小王子的fans很多啊
2005-11-5 23:15 | cbg

# 回复: 还是《小王子》 删除

你还在线啊?呵呵
2005-11-5 23:18 | CD

# 回复: 还是《小王子》 删除

是啊,这几天晚上都12点才睡。
2005-11-6 12:40 | cbg

Wednesday, October 26, 2005

电影《卡特教练》


这是一部类似《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难忘恩师》的影片,可惜我没看过。

今天偶然在10月24号的《经济观察报》的P60看到一篇《场上完成比赛,场下完成人生》的帖子。写得挺感人,可惜我没看过这部片子。摘抄一点如下:

- “你心中最大的恐惧是什么?”这是卡特最喜欢问队员的问题。可惜他们一直给不出答案。

- “最大的恐惧不是我们不够好,而是那超乎想象的能量。我们害怕自身光明而非黑暗的一面。畏缩的态度无法应付这个世界,隐藏自己内在的潜能,并不会让身边的人更有安全感。。。”

-体育的确是一条通向美好生活的捷径,可事实是每50万人中只有一个人会成为职业运动员。卡特不想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被职业体育的光彩所蒙蔽,他们放弃了其他的一切,飞蛾扑火般(这个词用的真好!)地冲向梦想,最后却成为概率中的大多数...

豆瓣上有一本书提到另外一个类似的案例,书名是《教育的55个细节:一位美国优秀教师的教学心得》,前几天我买了一本类似的书《优秀是教出来的 创造教育的55个细节》,我没注意到是两个相同的版本的不同翻译,买了后者,读了读其中一个例子感觉确实挺有一套。待续。

ps:还行,这厢又叫《放牛班的严冬》,与那厢《放牛班的春天》同题材。

Monday, October 17, 2005

想不通的一个问题

有时候我想,一个人怎么可以容忍那么bt的环境而不敢到愤怒呢?我指的不是那些忧国忧民的愤怒,而是一个人对身处某些环境时能有的清醒意识只要允许稍微问一下自己,就会产生的愤怒。我的一个朋友,在经历如许坎坷之后,所感到的就是这种愤怒,他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历数他所见所闻的腐败和堕落,问我是怎么面对的。

外加对现实无能为力和任其摆布,则更是令人难以回答。

而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为这种现实所愤怒而导致自己精疲力竭,又是不值得的。这样,我处于矛盾之中。

能够暂时摆脱这种愤怒的方法是去寻求好的一面,比如社会的不公正,可以通过大自然来弥补,游山看水至少让你暂时忘了俗世的生活而有一种回归精神家园的感觉。

就好像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可能是基于角度,比如批评家侧重瑕疵,而作家顾着欣赏。也可能是基于距离,比如家乡在远离之后所产生的美好感跟入乡之后的日久生烦。不知道这算不算自我告慰。

看到小学生津津有味地看着大量幼稚的国产动画片和肥皂剧,我们在产生疑问和同情的同时也会无奈地看到: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

比之前面的例子,我不知道是该归咎于口味已经与从前截然不同了,还是归咎于所能面临选择的余地增多了。当物质贫乏的时候,我们总能对任何东西倍加珍惜,而当琳琅满目时,我们就开始挑三拣四了。

也许小学生对事物的似乎不加抉择的乐于接受,就像我们小时候所经历的,未必没有任何价值,只是我们今天看到了更多的瑕疵,而他们才开始学习欣赏而非批评。

如果把批评当作一种判断力而把欣赏当作一种鉴赏能力的话,我不知道到底哪个更重要。

最近在网上看到“多背一公斤”活动介绍,里面给旅游者的建议如下,感觉很有借鉴意义:

1、旅游为主,公益其次。不要喧宾夺主。多背一公斤是旅途中的举手之劳,能做固然有收获,不做亦无伤大雅。不必将公益作为旅游的目的,这样反而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2、交流为主,物品其次。不要太看重背过去的一公斤。相比于少量的物品,面对面深入平等的交流更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3、快乐旅行,保持微笑。我们往往会因为孩子们艰苦的生活环境而唏嘘,但唏嘘无法改变现实,相反,微笑会更容易接近和理解孩子们。请记住,不管贫困或富有,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是快乐的。公益旅游应该是快乐的,助学不一定非要苦大仇深。

第一次代课有感

因为我助教的那个老师出差,所以本周由我来带他上课。早上给文科班上大学物理,第一次上课,开始想想还有些紧张,后来反而镇定了。结束之后,感慨颇多:

1、导致照本宣科的局面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备课不足,没有自己的思路,二是缺乏自信而不敢面对学生,而第二个更加常见,但学生无法理解第二个解释。

我觉得自己第二个还不够,所以想到下面:

2、就如同我以前听课的经历,上课的教师有很大的权力,因为学生只要铃响就必须坐在教室里,这就好像被抓的壮丁一样,除非你有说服他坐在这里的理由,否则他就会心不在焉。而上课的本意本来应该是一群人围在某个地方讨论问题,教师应当既非监督者也非表演者,他应该只是组织者,一个启发者,但一个导航人可能是不对的,因为教师不应该在学生中树立学霸形象而应该树立最容易(而非最好)交流和理解者的形象。

3、一个坏的老师,或者说一个照本宣科,完全不顾下面学身感受的教师,对着下面被迫坐着的学生,无异于在压迫学生的意志,无异于在消极地囚禁他们。往往他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而又很容易这样做了。

4、一个中等的老师是能够发挥思路和有自己理解的老师,但还做不到和下面的学生随时交流和引发学生的专注和思辩,而一个好的老师是既能够有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在课堂上把这种理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这样的感受:不是老师的理解好所以我懂了,而是老师启发我的理解并且质疑。


# 回复: 第一次代课有感 删除

昨天晚上回来看信.说起来你要上课这个事情.ET开始流口水.文科班哦.哈哈.如何?
2005-10-17 12:45 | paperkite

# 回复: 第一次代课有感 删除

感觉这篇什么都没说。。。我在上面只管讲自己的,倒没认真看下面,不过前面几排都是mm倒是真的。
2005-10-17 13:03 | cbg

# 回复: 第一次代课有感 删除

酱紫.呵呵.如今流行师生恋.把握好.哈哈.
2005-10-18 11:05 | paperkite

# 回复: 第一次代课有感 删除

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_^ 不知道真这样做会不会被人砍死,hehe
2005-10-18 12:48 | cbg

# 回复: 第一次代课有感 删除

后面有一堆男生追着你砍。
我们居然也要给实习生上课,第一次上课,把学生说的云里雾里,真是发自心底的对不起,怕误人子弟啊
2005-11-23 21:09 | 寄居小蟹·cindy

# 回复: 第一次代课有感 删除

嘿,你在这里说对不起没用的。
2005-11-24 11:11 | cbg

Tuesday, October 11, 2005

《如何阅读一本书》摘记/推荐


网络断了几天,好久没写,做点《如何阅读一本书》摘抄:

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

第一类书:只是资讯或者娱乐,应该区分开这类。

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

阅读一本烂书也是很困难的事,因为那样的书会抵消你为分析阅读所做的努力,每当你认为能掌握到什么的时候又会溜走。

第二类书:是可以让你值得做一次分析阅读的书,你将精华完全吸收后,也就仅止于此。

第三类书:很可能不到一百种,确实你读得再通,也不可能尽其究竟。你要学会如何分辨这类书。

借鉴的参考标准:重读的时候,第二类书让你发现内容比你的记忆中少了许多。而第三类书,你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

有一个古老的测验-如果要在一个无人荒岛度过余生,或至少很长的一段时间,而假设你有时间作一些准备,可以带一些实际有用的物品到岛上,还能带十本书,你会选哪十本?

大多数人活着是因为工作对他们心智上有所要求,那是一种人为的支撑力量,也就是外界的力量。一旦外界要求的力量消失之后,他们又没有内心的心智活动,他们便停止了思考,死亡也跟着来了。电视、收音机及其他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娱乐或资讯,也都是些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动脑筋,因为我们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这些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此书在中间还列举了大量经典例子,比如在谈到如何叙述某本书的大意时,以亚里士多德《诗学》里对《奥德赛》的概况作为例子。另外举了《国富论》和《物种起源》等。

Tuesday, October 04, 2005

重学《微分几何》的意外

微分几何刚开始最恼人的可能就是关于曲率和挠率的那个Frenet公式了,一两年前看苏步青那本微分几何,就是看到这里止步,虽然当时明白了,却觉得公式推来推去推到Frenet公式已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了。后来就渐渐淡忘。

国庆前买了本do Carmo的《Differential Geometry of Curves and Surfaces》,其实是一本很基础的书,却花了我很多功夫才读到Frenet公式,这本书的推理思路非常清晰,试着在路上也能把它想出来。可惜国庆到现在没怎么认真看过书,感觉活着空虚了很多。(所以昨晚拿起房龙的《宽容》突然有种相见恨晚的味道。)

晚上偶然翻了一下以前在ZIMP打印的陈省身的微分几何讲义,重新看了一下《曲线论》部分,突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陈在这里把三个坐标基之间的关系写成一个线性组合,然后根据系数的反对称关系和曲率方程一下子确定另外两个方程,如此简单!后面关于曲率k和挠率w的讨论也就顺带一气呵成。看得我很奇怪自己以前怎么这么笨-也许我一直都很迟钝。

陈说Frenet是在写博士论文写下这三个式子的。如果k和w都是常数的话可以证明曲线是个螺线(比如DNA),而他的一个学生的学生White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就写下一个微生物化学的基本公式,现在叫做White公式。好像do Carmo也是陈的学生。

陈去年去世,一声叹息。

两个类比/读房龙《宽容》楔子

随便写写,权当涂鸦

1、房龙的《宽容》楔子提到的故事:

一个古老的无知山谷,人们过着自足的生活,对于外面的世界,他们只相信一 千年前古老部族写下的书而墨守成规。直到有一天有一个爱冒险的年青人艰难地从远方回到山谷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很广阔。然后,这个年青人被处死了。因为守 旧老人认为他违背了先知的意愿,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死罪。时间过得很快,一场特大干旱降临,山谷的人们在饥饿中抛弃了律法走出山谷,他们牺牲了很多人终于找 到当年那个先驱所做的路标,最后终于发现了他所说的世界。这个时候,人们震惊了。他们最后立了一块石碑纪念他。

A.Zee(徐一鸿) 写的《爱因斯坦的宇宙》里提到的一个故事:

阿西莫夫写过一个描述多星体系统中的文明的令人难忘的故事。在某处,正好 几个星体结成了,他们围绕彼此运动,轨道很复杂的。在这一团中有一个没有月亮的孤独的行星在蜿蜒地巡行着。站在这个行星上的任何地方,你总是能看到一个星 星。一个太阳落山了,另一个太阳已经升起。在这个行星上发生的文明不知道什么是夜。这个文明发展到技术的高水平,但不知道为什么苹果往下掉。由于复杂的轨 道动力学,没有任何关于基础引力的暗示。最后一个青年天才认识到,假设引力存在就可以理解这些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他能够预测这些太阳的运动,他惊讶地发 现,每个一万年这些太阳会在行星的一侧排成一条直线,一侧的天空将会变黑。我们可以预想到故事的结局。人们不相信,他的警告被完全忽略了。最后,夜降临 了,整个文明在群众性歇斯底里的烈火中解体。

(A.Zee想说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除了瘟疫的巧合,开普勒和第谷的基础,以及宗教黑暗时代刚刚过去等等有利条件之外,还有个幸运是太阳系刚好是椭圆轨道而非上面那个青年天才所处行星轨道-复杂到整个星系让它没有黑夜。)

2、在无知的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无一例外地受到人们的格外尊敬。
-《宽容》楔子by房龙

若无其事地谈论伟人伟业,似乎几个世纪便是一个巨大无穷的距离,这是人们经常做的事,但我从心灵深处感到碍难。我宁愿动情地谈论伟人伟业,似乎它就发生在昨天:而只让伟大本身成为褒物或判断的距离。
-《恐惧与颤栗》by克尔凯郭尔


# 回复: 两个类比/读房龙《宽容》楔子 删除

《宽容》的引子写的非常好!
2005-10-6 16:24 | wuyiluode

# 回复: 两个类比/读房龙《宽容》楔子 删除

似乎房龙是个倔老头(不知道是我的理解问题还是中文版问题),因为感觉他边讲述历史边嘲讽-用个人的见解和角度来看待历史,我觉得这是最有启发意义的-这 是我的初衷.我才读到基督教的历史,看得云里雾里,有些烦闷:历史曾经处于这么漫长的黑暗,而要描绘这种黑暗要写尽这么多笔墨,占去此书这么多篇幅,要读 许久才能读到后面文艺复兴时代,真有些忿忿不平:)
2005-10-8 10:27 | cbg

# 回复: 两个类比/读房龙《宽容》楔子 删除

其实基督教掌控的中世纪也不纯然是黑暗年代。房龙这么贬抑中世纪,大约是因为他受伊拉斯谟影响甚深的缘故,一样不好谈玄说奥,崇尚清明常识,一样语多讥讽 揶揄,但少缕分条析。房龙这个人很勤奋,写了许多通俗史,但除了《人类的故事》,我觉得其他的东东写的并不是很好。

中世纪经院神学就其结果而言,似乎是徒费心力,但经院神学却也把一种严格肯定秩序的思想习惯深深地根植入欧洲人的心中了。若无经院神学,那种寻求 严格的论点,并在找到后严格坚持这个论点的可贵的科学习惯,基本是不可想象的。也就是说科学这个事物,若不经过中世纪这么一个长期的思维训练,可能是无法 诞生的。古希腊人很聪慧,他们猜中了许多真相,但其实中世纪的人也并不稍笨半分,在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方面,他们远胜于前人。文艺复兴似乎是重新发现古希腊 罗马的一个时期,但若无1千年的中世纪的暗中孕育,接下来这个理性主义世纪的17世纪就是不可想象的。有时想到什么是次要的,而学会怎么想倒是第一性的。 希腊人想了很多,但中世纪的人则学会了怎么去想,我们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中世纪奠基的。

关于中世纪的贡献,在怀特海的《科学与近代世界》里论述的比较详细,有兴趣可以一看。

2005-10-9 10:20 | wuyiluode

# 回复: 两个类比/读房龙《宽容》楔子 删除

thx! 受教^_^
2005-10-10 12:24 | cbg

# 回复: 两个类比/读房龙《宽容》楔子 删除

今天偶尔回味上面这段评论想到:处于哪个环境可能是次要的,可能大部分事情跟环境无关,而取决于心境,,,但愿我能做到这一点。
2005-10-26 21:47 | c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