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我想为什么儿童喜欢听着故事入睡
大概是因为人类需要梦想,让故事中的希望伴随着梦想,是再恰当不过的事
大人也是
只不过换一种方式
他们需要在午夜看一部电影
或者在舞会上纵酒狂欢至酩酊大醉
hairuo's blog
2006年最后一天,你怎么度过?
傍晚,在等一个关系很好的同事兼哥们来一起去吃饭,等了半个小时的鸽子,这半小时内,办公室“咚咚咚”的敲门声响起,我以为他还是来了,高喊一声“宝塔镇河妖”,想着等了这么久也得让你对出上句我再开门,只听门外有几个人嘀咕说“还真对不出来,怎么办?”,心想谅你怎么也对不出来了,便得意的去开门,没想到迎面而来的竟然是院领导,来视察的,而且还不止一个,是一伙,那场面真是尴尬。
那哥们半小时后到了,说胃不好,想去庐州烤鸭店喝粥去,于是两个男人在2006年去吃最后的晚餐。到了店刚坐好位置,态度恶劣的服务员过来说人太多,要我们让一让给他人,结果被挤到另外一个地方。那桌坐着2个人,我们很不情愿的过去,他们倒是很客气的挪开,搞得我们只好抱怨抱怨服务员。再没想到的是这桌坐的两个人竟然是去年我助教时的学生,也就是现在大四,说是学生,其实差别也不大,而且比我俩似乎成熟多了,我第一眼没仔细看的时候还以为是社会上已经工作的人,其中一个和我打招呼我才如梦初醒,场面有那么一点点尴尬。在这样的日子里竟然还要打扰别人吃饭的雅兴,所幸对方是两个男的,所以也就很快放开心怀畅谈。
山西吕梁,江苏扬州,浙江温州,安徽巢湖。天南地北凑齐到这么一个地方,再被恶劣的服务员折腾一弄坐在一桌,也就天南地北的聊。从山西的煤行业和到扬州南京的近况,日韩两国的国民性到萨达姆被行刑,合肥的特色到学校公司等等。
外面下着雨,听说北方已经下雪。
新年快乐!
引言:这么年轻就已经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接下来除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外,还有什么意义? -《龙的传人》周星驰
许多年以后回顾自己一无所成的学业生涯,以及因为工作的缘故得以重新唤起自己的本科记忆,我发现自己在选择Theoritical Physics的态度上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好高骛远。
举例来说,Landau
所以那个时候读到一篇杨sir叫我看的关于Mirage Cosmology的paper时候,开头感觉很震撼,但除了震撼,后面也就到此为止。后来有一次读到一篇A. Polyakov的The wall of the cave,开头部分引用了plato的洞穴比喻,我觉得很有意思,拿给gua看,gua也就一笑置之。
我们能够欣赏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所能做的却很少,而回顾学业生涯,这点于我犹甚,令我惭愧。 于是,就像此消彼长一样,对相关或不相关的人文类书目的爱好的加剧似乎助长了这种于physics无补的恶性循环。并且也助长了这种好高骛远的心态。
做过几次职业心理测试,也发现,结果常常会有一句类似的话:容易对自己感到很好理解的地方,缺乏耐性。而这种对琐碎的细节的如工科般的耐性?常常会是我们活着不可避免的主要内容。
而任何震撼的效果如果只是短暂的,那么这种“好学”的态度就应该是值得疑问的。更何况如果每一次震撼都能如愿以偿的话,就像周在《龙的传人》里说的,这么快就达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接下来除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外,还有什么意义呢?(自渡和他渡的话题未免太远)
所以无论是physics还是其他,生活何妨缓缓而来,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小事,直到达成或达不成最终的目标。在这方面,我觉得gua都远胜于我。
不错,尔生之年悠悠千载已逝,未来还会有千年沉寂的期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必须时时忧心时日无多,相反,常常需要踏实地活在当下。
所以顺带想想,如果某人对我说他已经吃遍杭城或走遍千山万水了,也或许是件很遗憾的事情。就好像看一道风景,不知道背景后是什么比知道要好很多。
顺祝gua申请offer顺利吧。
我在报名教青组1500m之后不久就知道遇到了一个对手,也许我还不能算是他的对手。
他的100m记录接近12s,他的1500m大概能到4分半,1000m能轻松跑3分以内(我最好的一次是大二的时候跑了 3分09秒,后来我安慰自己说那是大二,后来我肯定进步了)。
他已经得过很多次奖,从本科开始。
他本来不准备报名,因为已经不需要证明什么了,但是院里替他报了,他只好来参赛。
碰到这样一个对手是很恐怖的事情,尤其是实力相差太远的时候。
还好我认识他,虽然不在一个院,算是朋友的朋友。
于是赛前我对他说,我不一定跟得上你了,你一定要尽全力跑,让我一睹你的实力。
而实际上我已经目睹他参加4*100接力赛最后一棒时的实力,接棒没接好,一开始虽然领先,马上被人追上,但最后发力又跑到第一。
还好他说这次比赛还会有更强者,他不一定保证能夺冠,肯定前三,所以一定会尽力。
可惜有三件事情在今天非我所预料。
第一,他和我不在同一小组,总共2组,他在第一组,而我在第二组。
第二,我昨天跳高大腿扭伤了,临睡爬到床上都折腾很久,早上起来走路还一瘸一瘸,不敢肯定自己能跑。
第三,第二组和第一组的总体实力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我去看他比赛,他在第一圈跑完之后开始领跑,随后一路领先,4分46秒第一,5分17秒第二名远远落后。不过我那时不知道成绩,只看到他第二圈后一骑绝尘,越行越远。
那个时候我已经确定我能跑,而之前我还在想就算不能跑走完4圈也是好的。
第二组马上开始,热身到微微疲倦是最好的状态,我做到了。
起跑线上右边的参赛朋友对我说,看你的样子能跑第一啊,做动作都做的这么专业,我只有笑笑。 没想到一起跑开始我就发现几秒钟之内我已经处于领跑位置了,心里一阵发慌。领跑的压力太大了!!! 失策!
荒谬的是随后这种差距竟然越拉越大,第二圈的时候,感觉好像整个操场只有我一个人在跑,分不清是领先还是掉队了,甚至一度我都忘了现在是第几圈了。
第三圈的时候才完全明白第二组和第一组实力相差太大了,不是我强,是我后面的人平时训练的太少了(看 来临时两周的简单训练的优势很大)!!!于是有点慢了下来,到还剩下最后一圈的时候,旁边中年组的李老师提醒我说快甩开步子加速啊!才回神过来-我要拿的是总成绩,晕乎,最后冲刺一圈,跑到终点。
这样,最后小组第一出线,总成绩第三,5分20秒(实际上一个很烂的成绩),和第二名差了3秒。
参加运动会的心态总是因人因时而异,以前本科一年级的时候临时披挂上阵1500米,没有任何重视和训练,就去参加,结果跑了差不多倒数第一名,在路上还有不认识的人喊着我的名字为我加油,让我一直惭愧到今天。
于是后来每逢运动会几乎都很少参加,读研的时候似乎连有没有运动会都印象不深了。只有一次篮球场被学校的拔河比赛占据之后,才想起这是校运会。
幸好由于大三开始和瓜经常打篮球并将这个习惯延续到现在,才保留了参加体育比赛的一点潜力,并且有点跃跃欲试的心动。
光阴苒苒到去年第一次来hfut碰到校运会的时候,因为错过了报名,于是第一次有意识的差肩而过。可惜那次除了在教学楼听听远处的广播和看开幕式,也没有多少印象了,有些事情,没有亲自参与,大概是不会有太多印象的。
学校第一次报名通知发下来的时候,据说学院里我可能是第一个报名的。也许通知的一贯“为集体争光”的观念已经使大家麻木已久,于是对集体荣辱的注意 力已经远胜于个体选择的自由或公民的义务,也许不参加仅仅是因为选择不参加,也许他已经缺乏运动很久,甚至也许,校运会的简陋与繁文缛节的对比让路人不屑 一顾,无论如何,我没再想更多,我只是想着,我选择“参加”,只为了体验运动和比赛,一群人一起站在起跑线上,不能顾虑太多。
11.9下午15:00,男子教青组跳高比赛。比赛每人跳三次,三次不过淘汰。
我居然报名了跳高!瓜和我打篮球这么多大概也没想到。因为我的跳高经历大概是高二的时候体育课上跳了2-3次背跃式。
赛前试跳,1.40m,背跃式,第一次失败,第二次失败,第三次终于有点感觉。
比赛开始,1.30m,背跃轻松而过,1.35m,背跃轻松而过,1.40m第一次,背跃腰部没有发力,失败!第二次,脚没有带过去,失败。好紧张,还好跳的人还很多,我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仔细斟酌一下跑步轨迹,最后决定直接跨越,反正背跃式的感觉暂时是没法找回来,只有赌一赌了。
第三次,深吸一口气,冲过去,奋力一跳,倒地一刹那,掌声雷动,那一刻犹如绝望的一跃。
1.43m,第一次,信心十足的冲上去跨越,应该是跨越加背跃混合自创的一招-回头同事这么说,也许吧,全凭本能的过去了,竟然还绰绰有余。于是进了前六名决赛。
也许是有点骄傲外加保守了些(认为高度上去以后必须用背跃式了),1.46m三次,全部选择背跃式,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停歇时间竟然不到半分钟(人已经很少了),终于大腿扭伤到脚都抬不起来了,还是没过。背跃式,节奏还是很难把握。
于是在旁边看前两名的比赛:量步子,试跑,原来比赛到最后还可以这样。也算见识了什么是有备而来,什么是临乱不惊。虽然那位第一名第一次跳过,而第二名第三次也没有跨过,还是感觉不错。
回头对同事说,这回我可有大赛经验了。第六名,也算是得偿所愿。
许巍有首歌唱道:“青春的岁月放浪的生涯”。我觉得改成“青春的岁月虚度的生涯”来形容大学再合适不过。
象牙塔的典故出自何处我不太清楚,大学时读到媒体告诉我的象牙塔样子对照周围时我总是困惑,而当我觉得象牙塔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时候,象牙塔已经成了断了翅膀的梦想。
理想的大学,或者象牙塔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任何人,如果有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就不会忘怀。哪怕某个午后,几个伙伴在河边树林上闲坐乘凉,那具体的情节我已然全忘,那清风徐来的感受却也不会再有。
或者在无数个早早上学的路上,路边碰到几个朋友坐在废弃的石灰厂磨石上,津津乐道于某个神话故事的细节。
我以为那些都应该是象牙塔的影子,而这影子在大学里却几乎荡然无存。理想中的象牙塔应该是如此无拘无束的讨论任何神往的话题,讨论不管是人文的还是 科学的,没有任何计较的,自由自在的参与的辩论。或者,一个人坐在石头边细想的,换成一个人在宿舍或某个校园一角的演算。那里没有任何庸俗或无意义的干 扰,没有任何利益的争斗,没有任何无谓的挣扎。也许,那里可能加上了毕业的压力和人生的规划,而我们何妨继续当作命题来独立思考。
不幸大学仅仅实现了情场、娱乐场、学习场的功能,却很少有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彼时或同沐春风,或九曲流斛,很少让人有那种多年以后回忆起来如齐秦唱《往事随风》的"昨天花谢花开不是梦不是梦不是梦"的不是梦的追忆如风的功能。
于是,大学毕业,迟迟踏入社会,要么已经早就和光同尘,要么已经无法适应这个社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怀疑自己。
而最可怕的是不敢相信自己。一个断了翅膀的梦想是否还能飞翔?
眼前有无数的困境,是否也有无限的希望?
《社会契约论》大概是这样一本书,适合当你的心象古井一样不起波澜,适合小时候有过困惑:为什么我们不能自由自在的活着而必须有一些限制呢,比如遵循法律?适合写帖子的时候有选择性的引用:
1、P35《论主权权利的界限》-众意与公意之间经常总是有很大的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我想到薛兆丰《经济学的争议》中,非市场完全自由竞争的垄断和自由竞争的垄断的差别。
2、P25《论社会状态》-虽然在这种状态中(社会状态),他被剥夺了他所得之于自然的许多便利,然 而他却从这里面重新得到了如此之巨大的收获。-有点类似斯密关于分工和贸易的好处。我觉得蚂蚁这种小动物也是处在社会状态中的,而且它们也分工得如此细 致,令人惊讶...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晚饭后在路口遇到一群人围着,一位大妈连人带车倒在地上,一位年轻人跟另一位大妈解释说:
不是我撞倒的,是她不小心啊。
这位大妈就说到:
虽然人不是你撞的,但是人已经受伤了,这是个事实,而我们要“以人为本”,既然有人受伤了,
怎么也得讲点责任吧?
我听到这皱皱眉就走了,不知道他们后来怎么处理。
大学泡浸多年的你我都烦某些喜欢搬出大道理一个接一个的领导,然而仔细想想这种身边非领导人物的习惯式“大道理”思维却常常更让人头痛。他们能一个大道理接着一个大道理讲得天花乱坠、口若悬河,仿佛他们在大局观中稳坐,而我们不过芸芸众生罢了。
我常常为身旁时常能碰到这样的一两个人物感到头痛,躲避不了也选择三缄其口。
我倒不是纳闷为什么那些人喜欢滔滔不绝地讨论这些漫无边际的话题(在我看来,这些话题虽然漫无边际,却丝毫没有半点情趣),而是他们如何能够做到把这些漫无边际的话题如何漫无边际地插针引线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而这种插针引线的功夫在事后还能以如此说教的形式道出。一个人的精力和兴致能够被吸引到这些来,在以前的年代,在当下还如此,就让我感到疑惑不解了。
对我而言,我宁可让生活归于生活而不把它归纳为每一条所谓的哲学,哪怕那种所谓的哲学如何具备概括一切的能力。
而我宁可被视作曾经痴迷哲学的一个人-而非离不开它。正如每天吃同一个菜则不如不吃,成为文盲总比书呆子好一样。
然而有时候似乎连我也成了某些人心目中的那种大道理不断的人,只不过把道理换成了哲学。一个人常常在最后成为令他自己唾弃的角色,大意如此。
一位久不见的朋友在QQ上问我:还在研究康德? ^_^
其实我哪有空研究哲学?而且根本就不懂,更别提细到落实到康德诸人身上。只是有时候,无论在博客还是其他上,我尝试着独立理解他们(通常大相径庭,谬以千里),以小学生作文的形式通篇大论的讨论他们,或者以某种方式表达对他们生平的敬畏,而认识的人竟以为清风识字乱翻书...奇了!
说到底,我宁可相信我们都是活在事例中的,道理不过点缀。一个道理没有任何一个生动的例子作为辅证让你心服口服,那么让那个所谓的大道理见鬼去吧。
而我喜欢哲学,更多的并非它能说服我什么,而是我被它感动什么罢了,不幸而似乎成了一个说客。
罪过
小时候听过的那句话说“只有山羊斑马才成群结队,狮子老虎从来都独来独往”一直印象深刻,不知道现在的小学教师还是否拿这句话讽刺那些不遵守集体行动的学生。
这个世界到底是物以类聚呢,还是聚物成类?我不知道,但是卢梭在那本契约论里说,那通常多只是一种聚集,而非一种结合。也许还可以加一句:不管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富丽堂皇。
甚至,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因此,好的交往或者坏的交往就可以形成它们,或是败坏它们。因而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善于选择,以便形成它们,而一点也不败坏它们;然而假如我们从来就不曾形成过或者败坏过它们的话,我们也就无从做出这种选择了。因此这一点就构成了一个循环,能摆脱这个循环的人就幸福了。
我自认无法也没有必要摆脱这个循环,但是我相信适当的距离还是必要的,因为通常男人和男人之间的聚集的结果大多使得各自变得调侃,愤世嫉俗,而交往的结果则各自变得更加“猥琐”或自我解嘲,于是渐渐都成为纸上谈兵,言多行少的人。只有偶然读到“哲学家们都致力于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才有些蓦然。
换个网上看到的说法,当现代的刘邦在bbs上看到斑竹秦始皇乱砍id的时候,大概会喊一句:“嗟呼!大丈夫当如此也!”,而后潜水的项羽会冒出来说“彼可取而代之!”于是云集之间四方互相鼓动推倒斑竹。然而,“天理循环”,这群人也做鸟兽散。
而我们,最后总是要各自面对死亡的,何不早点上路?
评论
# 回复: 2006年最后一天 删除
海若,新年好!:)# 回复: 2006年最后一天 删除
谢谢,新年快乐^_^# 回复: 2006年最后一天 删除
哈, 新年快乐. 昨晚我也是喝粥唉. 和mm# 回复: 2006年最后一天 删除
有mm了啊,不错,强哥:)# 回复: 2006年最后一天 删除
元旦一直待房间里,虽然这里的阳光很好,天很蓝,天气温暖# 回复: 2006年最后一天 删除
天气不好.还在下雨.据说明天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