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15, 2009

[转载]一个父亲的信 by 秋蚂蚱

转自 http://www.my1510.cn/article.php?4123a8f36fdb96ab

一个父亲的信 / 秋蚂蚱


儿子:
以色列的帐篷外,时不时有哈马斯往里撒尿,撒完就跑,几年了,谁受得了。再不收拾这群王八蛋,总有一天,他们一旦闯进帐篷,一定会拿着以色列的面盆当夜壶的。明智的方法是骟了这伙人。以色列人正在做。干的漂亮些。

有人说这是一场战争。扯淡!以色列是在教训这帮混蛋。哈马斯不是军人。他们是一帮无赖,是邪恶之徒。倒是你我之间真的是战争进行时。

写信不是一件容易事。尤其是希翼它消弭“冷战”。我很怀疑这是否是一种好的沟通方式。我读过的最让人唏嘘不已的信还是一个儿子写给父亲的。这封由卡夫卡写给父亲的最著名的信,还是一封死信——卡夫卡的母亲担心她的丈夫读罢会受不了而将信私自扣下来。我想卡夫卡了解她的儿子和她的丈夫一样深。卡夫卡致父亲的信反应了一个时代转型期两代人之间精神上、思想上的隔阂之深。

我俩又何尝不是。你十三岁时,我便开始了这种形式。我在万里之外从每天仅有的六个小时的睡眠中克扣了两小时,一笔一划,写你能读懂的字,一字一句,用你能理解的话。可当我回来后看到我写的一叠信的形状,我明白了。你的怠慢,使我的心很是受伤。是啊,在一个十三岁的孩子那里找自尊,听起来荒谬之极。现在想来,大约是我太在意“父亲”的角色了。

我没有做过一个父亲的“儿子”。我的一生跟“父亲”、“爸爸”这两个称谓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纠葛。我拒绝叫“爸爸”——无论他是亲生的还是法律上的。小时候,听到别的孩子脆脆地喊“爸爸”时,我都会有一种愤愤之情。我按不住自己的反应,曾不止一次地在背人处抽自己耳光,一边抽,一边流着泪——在我的那个年代,母亲离婚以及再嫁是一件极其羞耻的事。我脑袋上的至少两个洞就是因为“你的爸爸是后爸”这句话而被凿开的——我听到后的反应通常跟疯狗一样,在最敏感的年龄——十三岁。你瞧,我也有过十三岁。

因为我生活中“父亲”的缺席,如何当“父亲”便成了一种“历险和探索”。而我和你母亲的早早的分道扬镳又平添给我如何做一个父亲许多难度。学习做“父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跟你掌握多少知识不是正相关的。卢梭的大名鼎鼎有赖于他的儿童教育理论,他一共生有五个孩子,但他的自私(“当房间里充满了家庭的烦恼和孩子的吵闹时,我的心灵如何能得到我的工作所必须的宁静呢?”——卢梭语)和他的残忍(他把五个孩子先后都送到了育婴堂,他甚至从未记住过他们的名字和出生日期,他对他们的命运没有表现出如何兴趣)可以说是令人发指的震惊。而目不识丁的父亲用慈爱铸就的伟人也比比皆是。

处在单亲家庭的你一定是有着一些特殊的烦恼。烦恼集多了,就会兑换成怨恨。一个被怨恨浸湿的心灵是无论如何不会有平和的。我的成长期就是这样度过的。

是啊,这就是生活。人类只是上帝与撒旦之间的玩物而已。所谓幸福与苦难是和人类相伴相随的。谁也无法摆脱。所以学会接受苦难是一个人的成熟标志。我的大半辈子都是在找寻我心的碎片然后去复原它,像孩子在拼一堆从垃圾中找出的七巧板一样——不是缺方块就是少三角。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想通了一个道理:我们不能利用我们的苦难来对付别人,尤其是当你感到不公时。那样做的结果只能是给“苦难”这个湿棉被再撕几个豁口。

苦难就是苦难。它不赋予特权。承受者如何利用苦难是一种人生大智慧。如果你把它复制到别人身上,或是以它来物色绑票,你就是一种堕落,一种背叛。

我和你的奶奶就是这样用苦难去对付了对方彼此好多年——两把钝刀子相互把对方割得血肉模糊。蠢极了。

岔了话题。继续说如何当父亲。

赫尔曼•卡夫卡的严厉和粗暴(比如使小卡夫卡感到恐惧的威胁语“我要把你像条鱼一样撕碎”等)“造就”了伟大的弗兰茨 •卡夫卡。通过文字,我们知道卡夫卡的生活有多糟糕。他的英年早逝和他的家庭——准确地说是他父亲——有脱不掉的干系。病态的严厉教育下的产物是病态的人格。我宁愿我的儿子是一个健康而有些任性的贩夫走卒,也不愿他是一个孱弱、敏感、谨小慎微的卡夫卡,尽管我愿一辈子向卡夫卡脱帽敬礼。

一个宽厚的父亲如何?我有一个朋友恰巧是。他学富五车不得意,他的老婆是“财”高八斗河东狮。宅心仁厚的他便自然是家庭妇男了。雌狮的奚落他一笑了之,幼师的责骂他也照单全收。有一次他心疼儿子而推迟唤醒他起床学习,结果他的“天才”儿子把一盆凉水浇在他书房的单人床上。他向我叙述的主题是他的儿子如何刻苦学习,“浇水事件”是对“刻苦”的诠释。可我听到后的反应是好像这盆水是浇在我的身上。
无原则的宽厚、溺爱极有可能是在制造危险品,甚至人渣。

有人说(好像是俄罗斯的一个教育学家)孩子永远是无辜的,孩子犯错连上帝都会原谅云云。我一直以为然,直到有一次读到《独立报》的一条新闻,我开始怀疑起教育学家的凿凿之言来。英国的一个十岁的男孩,其坏的行为(Bad behave)用一个六十六岁的受害者的话来表述就是“我算是一个成熟的男人了,我永远都不会想到我会被一个十岁的男孩搞得要崩溃。左邻右舍几乎天天有玻璃被砸,门的信箱投递口被塞进死鸟、老鼠,花园的植物被毁等。不,他不是什么顽劣(Nasty),我是一个基督徒,我要说的是,他是一个邪恶(Evil)的人,是撒旦的儿子。”

一个失控的孩子,变成一个魔鬼——哪怕他只有区区十岁——是如此的轻而易举。我在英国见过很多这样的孩子,无一例外,他们都是在所谓的贫民区生活、成长。他们的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我每当看到这些孩子,我都会想到你。不,我不是把你和这些孩子相比,而是相反。有一句古老的英国谚语:“三代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我要赶快回去,去履行我做父亲的义务。

一次阅读,伏尔泰对英国有一比喻:英国是一大桶啤酒,它的顶部是泡沫,底部是渣滓,只有中间最好。忽然灵机一动,把“英国”换成“教育”——去掉顶部的严厉,去掉底部的溺爱,取中间的“严而不厉,宽而不溺”,岂不妙哉。

“严”是对底线的坚守,“宽”是对坚守的柔化。摩西的十诫是基督徒的底线。那么,什么是中国人的底线?坦率地说,我不知道。中国的汉文化是极具同化力的文化,说的不雅就是柏杨所说的“酱缸文化”。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后不久,便和儒道打成一片,三教同源成了“打碎了在揉在一起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贴金泥塑像 ”,宗教就这样堕落为巫术,而其场所则为藏垢纳污之地。惟一的藏传佛教在极权的打压之下几近崩溃边缘。而一个没有宗教感的民族难免时不时会发作歇斯底里。文革是一个典型的“病例”。而我这一辈,身上就流淌着“文革”的污血。我们的病症是:无法无天、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告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第一反应,撒谎成章是我们苟活的必要,添痔谄媚是我们提高生存条件的必付的代价。我们先是由不习惯当狼到享受做狼的过程比一只蝴蝶的蜕变还有快、还要“自然”。我们有“狼文化”,因而我们的下作也是“有文化”的下作,也因而就不是下作了。

而你这一辈生存的社会如果说有改观也是“换了一个马甲”的改观。从某种意义上,你们这一辈的生存环境更复杂更恶劣。但无论如何,人是应该有所惮忌的,活着总该有一些信念。“瞎子不能领瞎子的路;如果这样,两个人都会掉进坑里去。”(《路加福音》,6︰39)我是一个瞎子,世人都是瞎子。人在道德上根本就是一个瞎子。“即使这世界明天就要毁灭,我今天仍要种下一株小苹果树!”(马丁.路德)作为父亲,我想我要做的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一些我们俩必须恪守的底线:不能撒谎、任何时候不能陷人于不义、公正等。

我知道,我的底线的设置极有可能会成为你今后人生的羁绊。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社会,做人的最起码的原则成了被嘲笑的“定律”。很多常识的东西成了哈姆雷特的苦苦追问。事实也是如此,以我在这世上近五十年的经验得出的结论实在令人沮丧:一个诚实者往往不是社会的失败者就是受害者。孤独、愤怒、无助是他们生活的主要构成。要么同流合污,要么孤军奋战,没有东篱下,没有桃花源。我为如何设置底线、要不要设置底线而一直在内心搏杀着。你是我惟一的儿子。我想你是一个正直的、有人格魅力的人,又不想你为了捍卫信念而遍体鳞伤。依我在国外生活了五年的经验,只有远离这个糟糕的国家这一条道。我才不在乎谁说我什么呢?我在乎的是你的前途——哪里有自由、有公正,哪里就是你的祖国。一个把诚实当做美德且大肆渲染而不是生活的必备品格的国度是不值得留恋的。可笑的是,这个国家的当道者也在大唱祖国赞歌的同时,也纷纷悄无声息地把子女渡往西方。我和这些不相与谋的家长们仅在此可以会心一笑。

我开始设计让你出国留学。而你似乎并不感兴趣。准确地说,你是对需要通过学习才能出国不感兴趣——你更乐意地是生活就像你的had been的夏令营,西藏、香港然后英伦……。可你的will have been将不再是我们的责任了,你很清楚我的原则:你在成人后必须独立生活——人不能堕落(不是退化)到连动物都不如的地步。我相信你不会想当所谓“啃老族”。

你从英国回来时,向我感慨其国民素质。我告诉你,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其间有反复,停顿、返工甚至推倒重来。一个人亦如此。但一个只知哈根达斯而不知哈贝马斯、只知卡布奇诺而不知卡尔维诺的人是没有未来的。素质是一种潜移默化、被教育以及自我教育的结果。是素质决定着你的衣着品味。“阿玛尼”是他人写在你的着装上,而高雅气质是你写在你自己的身上的。光有前者是暴发户,一个时针的移步便可搞定。而后者则需要一个甚至几个世纪。中国人(包括有识之士如鲁迅等)在谈到国民性时,其主导思想是为了救国。这是和西方不同的所在:西方人谈到国民性一定是为了救他们自己。我总是强调对你的素质培养正是基于此——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谈到学习,其实我并非要你学成什么或是达到什么目标。我清楚的是,当下的教育体制正把你们变成他们所需要的“工具”。你们的宝贵青春正浪费在许多无用甚至有害的科目上(比如历史、政治等有洗脑之嫌),你们的人格被体制扭曲、被社会扭曲、被你们相互的扭曲而更加扭曲。暴戾成了你们的“勇敢”;不男不女的性模糊成了你们的“洒脱”、“隽秀”;人与人之间的倾轧、瞒骗、告密成了你们的“竞争”……你们面对自然的险峻一把鼻涕一把泪,面对同类的暗流却能胜似闲庭信步。这样的教育不是失败而是罪恶。

不,我不想你会是他们中的一个。事实上,我正做着天下最难的事——把一个钉在花花世界的青少年眼睛拔回到纯净如水的精神领域中。可你的当下面对的是应试能力,一种所谓“一本”、“二本”的量化指标。人格的培养、对尊严的捍卫、生存的技能、对科学的认知能力、对社会的批判能力等在你们的课堂到底可以找到多少,实在令我担心。我无意培养你成为一个站在社会对立面的批判者——那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工作,但我也绝不愿意你成为一个恶的社会的得意者——那样有违我做人的原则。你曾问我,为什么我不是白就是黑而不能中和一下?是的,我不是不想而是没有能力在灰色地带生存。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中国变为一个怀疑主义者说需的时间比一台变性手术还要短。而他的最终定位是一个绝望主义者。

但我不想你活得跟我一样的累。我有时甚至觉得读书实在是天底下最蠢的事。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书面对可憎;用书中的知识和心中的邪恶交媾,一旦得势,周遭可憎;一旦得天下,人间如地狱,岂止一个“可憎”了得。我濯足时自照,面目尚可,内心百孔如筛。书是罪魁。昏眼看世间,日臻“繁华”,人欲横流。知识精英、技术官僚携手打造。作为一个有这样心态的父亲,如何培养自己的儿子?上帝,帮帮我。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我们的主宰者以革命的方式改变了他们自己的命运后放给我们的惟一的一条看起来很美的道。你别无选择。今天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痴迷人才的社会,中国统治精英招募人才的方式和NBA一样,它完全是一种精英模式,而且残酷无情。它的教育体制下的产物是精确无误的机械记忆和对权力的天才般地心领神会和藏獒般地忠诚。它的考试制度不奖励智力,更不容忍人文的独立思考。成千上亿的青春最终的大多数成了一枚枚开关掌握在权力手中的精确制导的“爱国者”导弹。儿子,我不想看到你成其中的一枚。

我知道在英国一个管道工的收入跟一个大学教授差不多。由于西方人对人的考量主要是基于他的诚信和品格而非文凭,又,他们的薪酬制度的公平原则。所以凭我跟普通的英国人打交道的几年经验得出的结论是:让绅士们体面地打的去吧,我们将边走边唱。

我知道英国的蓝领的快乐是真快乐,我也知道如果你将来也是一个诸如水暖工的话你一定会相当滴痛苦——你目前的认知能力已告诉了我。问题是你会是什么你不知道,而现今的精英教育体制根本就不会公平对待技能教育。我向你表述过我有些后悔在你初中毕业后的选择——上高中而不是读技校——时,你的争辩似乎是成立的 ——“技校是新生代流氓的培育地”。你初中的几个死党进了技校不久就不再扭捏作态地流氓了。于是就有了你的定论——对一个技校来说出几个流氓是千分之几,对你却是百分之百。我想说的是:你是我惟一的儿子,我对你的教育根本没有试错的机会,一旦错了就是百分之一百二的失败。我不能错,更错不起。时至今日,我已陷入了泥淖。我甚至不知如何判定对与错。

当我们身处的世界是个地狱时,我们每个人都是他人的小鬼。那么我要你做个好人就是把你放在了祭坛上。不,我不会让你这样。但问题是,你不是好人我更无法容忍。好人与小鬼,一个比常识还常识的选择,在今天这个“和谐”的年代,却成了“苏菲的选择”。

你的未来是一个漫长的人生加法的过程。学习,且避免涉猎有关人文精神、独立思想。你就会是一个好用的工具,而一个工具进入国企或政府的概率很大。恭喜,你将是corpocracy的一员。你的生活是被“共同政体”(corpocracy)所制定的规则管理着,好在你没有什么人格之类的“无用物”,又可以蚕食国家,瓜分民众而不受惩处,窃国者侯。加法第二是钱,你顺便就做好了。剩下的最难的莫过于怎样去对付未泯的良心了。好办,跟自己说,房子、车子、老婆儿子、进行时的票子,都是打造包心的钢铁。加法的第三是无耻和冷漠。做对了这三道题,你就是一个“成功人士”了。我无力臧否这类人,因为我从来未做过体制里的“人”——我的生活如你所感知的,一地鸡毛。但我还是要表明:在黄金打造的槽里吃毛家红烧肉的猪就不是猪?如果没有选择,我也情愿你是王小波笔下的那头 “特立独行”的猪。人生不总是加法,也不能总是。你想想,你加的是什么:知识,而任何人文精神的终极思考缺席的知识都极有可能变成杀人的利器;钱,万万不能没有的钱。钱是用来花的,是你在支配着它。而一旦钱上沾着无辜者的汗或是受害人的血,钱就是一个你无法摆脱的梦魇;无耻与冷漠,会让你在舔权力之痔时作如品美食状,在你权利范围内则虐待成性。这是一种平衡,使你看起来未剥落人的外壳。

不,孩子,人生最睿智的是做减法。快乐是属于这类人。内心强大也是这类人。这需要一定的修养和境界,很难,惟有睿智之人能解此法。你够聪明,但离“睿智” 尚远——我从来不做夸大的赞扬,更无意再做奖励的教育方法。奖励对孩子来说实质上是一种贿赂,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缺乏自我认同感,凡事很难有自我判断能力,依领导或老板的眼色行事,一条屁虫而已。所以我暂且将如何做减法放置一旁。这里,只给你两条古训:㈠偃鼠饮河,不过满腹。㈡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从以色列开始教训哈马斯的那天我动的笔,一直到今天还在写。真所谓“大山因难产而痛苦咆哮,最终分娩出来的却是一只耗子”。我不指望你能看懂,甚至连你是否有兴趣看完我都怀疑。在此信的书写中发生了一些事,世界的、我们之间的。比如哈马斯在无赖的头衔上又多了一顶土匪的“桂冠”——前几天他们接连打劫联合国的人道援助货物。再比如为了你的抽烟“顽疾”我们俩数度逼近“战争”边缘…
明年你就是一个十八岁的成人了。作为父亲,我很想更老气横秋(我老气横秋的不够)地写上一串忠告,像古人嵇康、像故人傅雷、或像今人某某。转念便放弃了。只拣最要紧的说:

你是老爸在这个世上惟一的爱;我是你最可靠的港湾。

寻着心中的上帝,边走边想,边想边走。

完稿于2009.2.14

Saturday, February 14, 2009

蒙牛特仑苏牛奶OMP是否即IGF-1的考证

首先,蒙牛确实申请过IGF-1的专利,见专利局的网页:
http://search.sipo.gov.cn/sipo/zljs/hyjs-yx-new.jsp?recid=CN200610003551.9&leixin=fmzl&title=%D2%BB%D6%D6%D2%BA%CC%AC%C4%CC&ipc=A23C9/15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态奶。本发明所提供的液态奶,含有如下重量份的组分:牛 奶50-90;IGF-1 0.25-0.50;乳化增稠剂0.1-0.3;水8.20-49.6。本发明通 过在牛奶中添加IGF-1,基本可以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能够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 同时,牛奶中营养成分的生理活性在制备过程中还能保持,不被破坏,广泛适用于儿 童、青少年、成年人、孕妇、中老年人以及处于骨骼亚健康的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同 时对钙质吸收差的人群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其次,蒙牛特仑苏网站上标明了OMP的分子量7649
内容如下:OMP是具有细胞分化和增殖功能的蛋白质。主要存在于血液中,大部分由肝脏合成。
成骨细胞中含有丰富的OMP,它参与骨代谢的调节。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等有重要作用。 是一种含有70 个氨基酸,分子量为7649,的一种蛋白质。国内外已有相当长的相关研究历史 ,也有很多的相关报道。已经科学地证明了它能显著改善骨骼合成代谢,增强骨密度,促进骨量 增加,延缓骨骼衰老,使机体骨骼更健康”。

网址为http://www.telunsu.net/doc_view_sq.jsp?id=182 不过上面链接现在已经被抹去了。只有google关键词"OMP site:www.telunsu.net"查看第一条 或者这个链接可见google保存的蒙牛关于OMP分子量的记录。

最后,维基百科对IGF-1的解释分子量也是7649,参见
http://en.wikipedia.org/wiki/IGF-1
内容如下:IGF-1 consists of 79 amino acids in a single chain with three
intramolecular disulfide bridges. IGF-1 has a molecular weight of 7649 daltons.

以上整理自"蒙牛的特仑苏是否含有IGF-1 的考证"

参考链接

不能喝观点:
蒙牛“特仑苏”牛奶到底能不能喝? by方舟子
蒙牛“造骨牛奶蛋白”是一种激素
可以喝观点:
有篇"关于蒙牛的特仑苏OMP牛奶"的帖子,可google到。
我最先发现的是这个地址http://zisai.39.net/focus/yw/248417.html
现在已经被删了,留下另外2处为
http://www.veip.cn/arc_48968.html
和http://www.bjddnz.com/2008/0511/e83bdfd9bc9346dca0a2f68386dccd75.shtml

Saturday, February 07, 2009

支气管炎

老毛病犯了2个月,久病成良医,算是给同患者一点参考。

从初中开始到断断续续咳嗽,最近几年每次都是2个月以上。所以偶认识到已经是慢性了。确认为支气管炎是由于04年在浙一医院名医门诊看的药方,以及在“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主页上的ppt看到的关于支气管炎的症状和分类,确认为支气管炎之一的变异性哮喘支气管炎(CVA)。主要依据是1、夜间加剧;2、平躺加剧;3、偶有喘气;4、无痰干咳。据ppt说哮喘即其后期。根据本人长跑的优异表现,现在还没到哮喘算是不幸中之万幸。

用药历史:
1、酮替芬片+阿斯美(复方甲氧那明)+复方可待因。

个人经历:这是2004年在杭州浙医附一医院名医门诊开的药,由此我十分确认自己患的是支气管炎。当时药效不错,但这次患病初期吃了2瓶阿斯美也已经无效,可待因溶液不敢再吃,怕上瘾。

评论:如果是和我一样类型的CVA初期,建议用此药,效果可查看维普数据库的医药类论文中的案列报告。


2、青霉素注射/挂盐水+头孢氨卡胶囊(常用消炎药):这是2004年之前医生常开的,由于都是每次要服用长达至少1个月,我都不知道是自愈还是药效。现在坚决不用。另外,“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上的观点是,大部分咳嗽吃消炎药是无效的。

3、中成药:蛇胆川贝、急支糖浆、枇杷膏、梨膏糖、川贝粉煮梨...一概无效,受网络影响,对中医基本上持谨慎+怀疑态度。另,目前仅对鲜竹沥持保留态度,欢迎评论。

最后,以上仅供参考,概不负责,患病还是去“好”医院吧。就医少折腾可参考老邓"没有瓷器活,别揽金刚钻"和"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梦"。

CVA注意事项/偶的血泪教训/每一条都可以写一篇:
1、充足睡眠
2、天一冷就多穿衣服
3、被子和床垫足够厚
4、忌洗冷水澡,尤其是运动后

可以google/到的比较好的文档:
钟南山院士慢性咳嗽课件-实践与差距.pdf
解读《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pdf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pdf
赖克方—指南回顾与展望078.pdf
慢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 .doc
阿斯美联合酮替芬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疗效观察.pdf
阿斯美联合酮替芬治疗慢性咳嗽临床观察.pdf
支气管哮喘规范化治疗.ppt
咳嗽诊治新进展及阿斯美的临床应用.ppt

相关帖子:
阮一峰感冒小知识


网上比较好的医学站点:
1、丁香园:有很多医生在上面讨论交流。
2、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主要是看介绍比较可信。

延伸链接:
1、常见中成药:维C银翘片蜜炼川贝枇杷膏复方甘草片六味地黄丸王老吉凉茶......
2、西洋参:罗永浩录音最后一段
3、国内医疗体制状况参考:周其仁医改评论系列
4、我的健康相关收藏http://delicious.com/hairuo/health

Saturday, January 17, 2009

寺庙和教堂

以前在玉泉读书的时候,深同有人建议把玉泉改成灵隐寺老和山分寺,进而痴想中国的寺庙如果在讲经论禅之外,也研习理论物理,该有多好啊。可行性如下:

1、寺庙清静,生活简洁,很适合做理论物理。
2、藏经阁可以收藏理论物理的世界各类顶级教材,专供研习。
3、寺庙经费充足,又无需发文章评职称,免去后顾之忧
4、学习经文之余,学学数学物理,能增强逻辑思辨能力和符号应用能力以及对整个世界的哲学思考。
5、历来佛教并不排斥科学,只是佛祖曾说,如果一个人被箭射伤了,那么当务之急是拔箭,而非探究箭的来源。然而东南亚佛学可以扩而问政治,那么现代佛学也可以开先河来扩问科学的。
6、正如中国古代儒士也兼问佛学一样,西方科学之士也多由兼问神学传统,反之,又何尝不可。

不过和尚谈物理虽然目前没听说过,牧师谈物理倒是有先例的,比如当年老爱创立广义相对论时,梵蒂冈也派人参与讨论了一番。老爱虽然一开始颇为不屑,后来还是承认其颇为精通之。

说到国内的牧师,考虑到国内教堂相比寺庙大多更处于市井之间,讨论物理就免了。

但教堂仍有一种可能性,就是承当部分识字扫盲功能,比如我奶奶虽然没上过学,但她能够认识圣经或诗歌书上大部分的字的方言叫法。稍显遗憾是,虽然她至少有十几年去乡下教堂的经历,她的阅读还是比较艰难,我认为这要归因于乡下教堂在布道或颂歌时,都用方言,而很少努力教大家普通话的习惯。如果这一部分能够大有改进,就好了。

然而这两种奢望,其实是不该有的,因为这本该是教育体制下学校应有的功能,不幸学校大部分完成的并不合格,外加地方图书馆普遍的缺乏,普通老百姓获学的机会更加微乎其微,故此一叹。

Friday, January 16, 2009

关于听力

关于听力,以下皆来自我的收藏夹http://delicious.com/hairuo/english+listening

我认为张晓楠老师的“如何提高英语水平之听力篇”系列非常详细地阐述了听力的整个攻略。

如何提高英语水平之听力篇(一)
如何提高英语水平之听力篇(二)
如何提高英语水平之听力篇(三)
如何提高英语水平之听力篇(四)

另外,李笑来老师最近写了一个帖子感觉也很中肯,只是没有上面那么详细:

突破英语听力的最有效方法

关于听新闻,这里推荐普特英语听力论坛

关于名著有声朗读,首选可以去mininova找找audio类的内容,另外,librivox站点也很不错,上面是全球志愿者的免费有声朗读分享,只是可能没有那么专业。如果你所在的网络bt端口等被封,那你可以通过torrelay或者ppscity代理bt下载然后中转为http下载。

带视频练听力其实一般都不推荐,这里只推荐YoutubeTEDyappr

最好的录音软件应该是audacity,开源免费。

Wednesday, January 14, 2009

[转载]中国、美国小学生守则对比

转自http://old.blog.edu.cn/user3/jawhsy/archives/2007/1935341.shtml

美国小学生守则:

1、总是称呼老师职位或尊姓。
2、按时或稍提前到课堂。
3、提问时举手。
4、可以在你的座位上与老师讲话。
5、缺席时必须补上所缺的课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6、如果因紧急事情离开学校,事先告诉你的老师并索取耽误的功课。
7、所有作业必须是你自己完成的。
8、考试不许作弊。
9、如果你听课有困难,可以约见老师寻求帮助,老师会高兴的帮你。
10、任何缺勤或迟到,需要出示家长的请假条。
11、唯一可以允许的缺勤理由是个人生病、家人亡故或宗教节日。其他原因呆在家里不上课都是违规。
12、当老师提问且没有提定某一学生回答时,知道答案的都应该举手。

------------------------------------------------------------------------

中国小学生守则: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2、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
3、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思好问,乐于探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有益的活动。
4、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锻炼身体,讲究卫生。
5、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生活习惯文明健康。
6、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7、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8、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9、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
10、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


参考阅读:
中美港教师守则的差异

英文小说阅读的注意事项

此篇按网上所介绍的方法和个人经验总结一下,仅供参考。

1、先找你喜欢的题材,比如侦探推理类(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情感分析类(简奥斯汀系列)、人道主义类(雨果系列)、科幻类(阿西莫夫系列)...如果不熟的话,可以先了解一下背景,见识一下作者的nb,或者小说的主线是什么,以便刺激一下你的胃口。

2、开读,一开始要求每天5-6页ok,早期贵在坚持,后期自然会提速。一般网上的意见是,看书的第一遍可以先标出生词但不要查,否则影响阅读心情。然后再看第二遍的时候把那些生词查出来。我个人的看法是,前面1-3章可以先看一遍然后查一遍,后面等看完再查。因为前面1-3章如果你看不懂会比较郁闷,而前面的生词如果查完有印象的话,后面再出现也就不会忘记了。一般常用的生词后面肯定会再反复出现,认识了以后感觉会很好。

3、然后是用什么工具查,网上的共识是,用文曲星或类似电子词典查虽然很方便,但是你查的快忘得也越快,所以一致推荐用纸质版的字典查,这就是所谓查生词花费的时间和你记住的时间成正比的说法。这大概一是你在查字典的时候脑子里面总是默念这个单词很多遍的,其次是查到那个单词后,字典底下会有很多例句加深你的印象(没有例句的字典就不要了),最后是字典如果解释的很详细,比如这个生词的来龙去脉,历史用法,词根词缀都有的话就更好了。这样查完一个生词之后,以后再遇到不认识,翻到字典那一页你就会豁然开然,这个时候你差不多就记住了。

4、挑阅读材料方面,我的个人做法是,挑以前读过中文版和看过电影的小说,因为看过电影和中文版,说明本人确实比较喜欢,再读英文,就会有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感觉。比如“傲慢与偏见”,“1984”等。然后反复看过这几本后,再看其它英文书,这个时候因为有点上路了,所以就应该基本克服障碍了。这有点类似喝药的时候先掺点糖水,后来就不需要了。

本篇参考阅读:

[分享]英语小说阅读技巧

介绍原版英文杂志的阅读

新年遇到的第一折腾事,辞职被卡


在国内,凡是要去读书的,录取通知书拿到之前是一定是要通过政审手续的,所谓政审,就是政治审查,在此略去1万字。

政审的材料就是你的档案,什么是档案?在此略去1万字。

学校A辞职的手续是这样的,先把辞职信交给院系单位,单位领导和书记开会讨论签字,拿到院系盖章。然后拿着这个辞职信交给人事科,等着人事科通知你办离职手续。

我现在的问题是,要去读书的学校B寄过来的调档通知书要求我1月10号之前把档案寄到,所以1月5号我把辞职信交给人事科的时候,顺便问他们能否在10号之前弄好,得到的回复是,不可能这么快。

9号的时候去催,得到科长的答复是,处长今天去北京开会了,明天回来看看能不能开个会。碰到一个同行甲,也是打算从辞职A去学校B的,遇到的情况跟我一模一样,只不过甲是4号递交的辞职信。

所以10号肯定是档案寄不出去了。打电话跟学校B的学院办公室说可否宽限几天。对方说16号本校B全部放假,是最后期限。如果再迟,只能问学校B的研究生院了。

12号的时候再去催,得到的答复是,尽量14号帮你弄好,因为他们也知道离职手续还有20多个章等着敲。而学校A也是16号放假了。我说那明天再来看看,他们说,何必呢,开完会讨论完就给你打电话的。

今天是14号,上午再去看看进展,路上又碰到甲,刚从人事科回来,跟我说今天还是没戏,不甘心再去看了看,得到的答复是,争取下午开会讨论,问开完会可否寄档,答还要请示,没这么快,估计这学期结束不一定能办完,我说那怎么办,科长说那就“灵活处理”。

回来和甲讨论,甲说早上遇到人事科的秘书,秘书说上周处长根本没出去,一直在学校!顿时气晕。告别甲回来问同事认识的人辞职的情况。一个案例是乙辞职的时候是去找另一份工作,不需要档案急着政审,而且跟人事处处长比较熟,所以顺利通过,违约金也没要。另外一个案例是丙去年考去武大,情况和现状一模一样,最后打电话请求武大宽限,再拖到整个暑假结束,才调档到武大,9月份开学才拿到录取通知书。而且这中间过程还请院长和书记帮了忙给人事科打电话。

折腾也就罢了,还不一定有结果。慢慢磨吧...

(图片摘自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31167572/)

Monday, January 12, 2009

英文阅读材料的选择

上篇说到阅读量的积效案例,这篇说说阅读材料的选择。

我个人认为原版小说应该是最好的,因为小说总是能够吸引人一口气把它读完,而报刊杂志则没有这种吸引力。虽然我个人更喜欢散文,但这个阅读起来反而更难一些,诗歌就暂时先不说了。

我 听说有人学日语,是从看原版漫画入手的,还有达人从看毛片和性教育题材入手,这个在目前的形势下还是别指望了,不过类似“把妹达人”的英文版书在互联网上 一搜还是一大堆的。我记得本科有个同学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本书叫How to kiss,然后把它打印下来一口气念完了,可见阅读材料的选择对你能否坚持阅读的重要性。

另外也有人认为口语可以从看美剧入手的,写了一大堆的进阶教程,比如这篇《看美剧学口语心得和推荐》。仅供参考,一般来说,看书比看电影其实是更过瘾的,这个观点只要是喜欢看书的几乎没有不同意的。

阅读材料的难度必须适中,否则一连串的挫折感会让人留下阴影。所以有人推荐牛津书虫系列,另外,我个人认为《英语世界》杂志也相当不错,虽然我只买过一本儿 而且没有读完,但是网上口碑很好,而且这本杂志是商务印书馆出的,知识涵盖面相当丰富,难得生词都有注释。但无论是牛津书虫系列还是《英语世界》,或者任 何一本中英文对照的书,有一个致命的诱惑----在你看英文的时候你会忍不住看中文。所以这里还是不推荐----除非你的自制力超强。

我 个人目前在读的主要是简奥斯汀的小说。尤其是《Pride and Prejudice》,主要是这本小说的BBC版电影很不错,我去年看完之后就把中文翻译版也看了。翻译的也非常精彩。所以前段时间读英文版,虽然生词多 多,看的还是很过瘾,至少故事主线大部分知晓。最近在读的1984,也是因为以前看过2/3的中文版。

这个方法和硕士时期学会看英文文献的方法类似,因为量子场论等的教材大部分都是英文版的,不得不看,另外就是回头看了一点本科教材的英文版,看着看着很多物理名词就习惯了。然而科技英语,或者仅仅只是科技英语的词汇量,和英文水平一点关系都没有。

后面再讨论查字典和听力等问题。

其它参考阅读:
1 如何提高阅读速度
2 英语是“读”出来的
3 浅谈英语文章阅读
4 阅读英语原著的方法
5 请教~ 英文原版书怎么样坚持的读下去~

Friday, January 09, 2009

阅读量的一些案例

1、罗德兄blog文:《【沙漏】九月二十四,苏学士》提到古文阅读进度,有一段如下:“自余八月浏览古文以来,进步甚著,初一夜不能数章,盖辞奥典繁,诘屈骜牙,余性急,殊不耐烦。而今一夕可粗览二三十篇,且大致不用借助注释,甚慰,为能沉潜故。今日览三苏文计有二十余篇。

2、今年下半年我在复习《数值分析》时的进度也印证了这一点,总共3个月的时间,最后1个月看得内容比前面2个月的要多2倍,最后以每天20页的速度看书,到考前1-2周把课本全部看完。

3、网络上流行的那篇帖子“十年编程,无师自通”。

4、本科时校园网络不畅,室友小丁,每月必买《电脑爱好者》阅读,他所有的零花钱大概都花在学校机房了,虽然这影响了他本科成绩,影响了他第一年就业,但在读研的时候继续折腾,他的就业现在不错。

5、李笑来:两年,终于自由了……

6、Freeman Dyson曾经和费曼出去玩了很长一段时间,在一个人回来的路上突然想明白了量子场论中施温格朝永振一郎发展的变分法方法和费曼路径积分法的等价性,一种顿悟或一下子打通奇经八脉的感觉。见其书《宇宙波澜》/《Disturbing the Universe》最后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