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单的飞鸟
读取图片
按任意键来取消
图片不可读
hairuo's blog
读取图片
按任意键来取消
图片不可读
wuyiluode在他的blog上写“萧伯纳《华伦夫人的职业》”有一段论述幽默和智慧的话,读了之后让人浮想联翩。他写人文的,我刚好读了读徐一鸿的科普著作《可怕的对称》,所以也凑合一下。
一如在《爱因斯坦的宇宙》里一贯的幽默,A.Zee在《可怕的对称》简直有过之而无不及,每读一段令人捧腹和会心一笑。
《爱因斯坦的宇宙》里,在好奇爱因斯坦如何想到那个著名的等效原理(电梯下落中,无法分辨是重力场还是加速度),他调侃说大概是这个专利员对人类普遍的“恐高症”体会最深。
又比如:
爱因斯坦曾说:“我要知道上帝是如何创造世界的。我对这个或那个现象不感兴趣。我要知道他的思想,其余只是细节。”多么自空一切的理想主义!怎样的挑衅!听一听那些把生命奉献给这个或那个现象的物理学家咬牙切齿的声音吧!
《可怕的对称》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也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想象。
讲镜像对称/宇称举爱丽丝(梦游记)和那喀索丝(恋上自己在水中的影子的美少年)的例子。
讲运动的相对性时把我们的地球比作宇宙飞船,然后说所有这些伽利略早就已经理解了,只是他谈论的不是宇宙飞船而是旧式帆船(伽利略的对话录著作)。
讲CP(电荷和宇称)守恒以埃希尔的那幅飞鸽画作 为例子(这副画除了镜像对称外还有黑白对称)。但实验发现CP还是不守恒,又举了少年马赫发现导线和罗盘在镜子中的不对称而感到深深诧异为例(他当时没有 考虑到磁极可以作为分子电流解释,在镜像中是相反的,所以最后还是对称),然后韦尔和杨振宁曾经以此为类比,怀疑CP不守恒也许只是表面现象,自然界有着 更深刻的隐藏于下的对称性。
韦尔(希尔伯特的学 生)有一本关于对称的科普书,里面也提到马赫的这个故事,里面也举了大量的关于对 称的例子,从古希腊、阿拉伯到现代世界的很多雕像,绘画,生命结构等等,可惜我没耐性读完,而A.Zee的这本书同样论对称的书却读得津津有味。不知道这 算不算数学和物理爱好者的差别。btw:《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译序里提到“密尔在五岁就读了柏拉图德书”,对比马赫少年时代就能对“对称”如此留意,不禁 为天才的早熟所震惊...
有趣的还有,讲法拉第这个穷家子弟出身的学生是有幸听到戴维的免费讲座才踏入科学殿堂的例子后说“我所知道的大多数物理中心都夸口,有一两个激进的外行人定期参加讨论和学术会议。”这让我想起对学术报告不感兴趣,对有免费的午餐晚餐供应非常感兴趣的往事,心照不宣吧^_^。
法拉第很少用数学,麦克斯韦精通数学,却认为法拉第的书是他读过的最好的数学。“今天理论物理学引入深奥复杂的数学的速度,使许多‘成年’的物理学家对麦克斯韦的话深有同感。”(不知道他这段是不是在拿弦论开玩笑)
这本书讲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说正是Einstein对对称性的看法才是真正辉煌的东西,而非一般关于质量能量等价或者时空联姻。令人对“对称”印象深刻。
最后,说到说理透彻而不乏幽默,计算机文档方面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一个VIM用户的精神之旅》,网上流行的“提问的智慧”,王垠的关于完全用Linux工作的那个帖子...
读取图片
按任意键来取消
图片不可读
读取图片
按任意键来取消
图片不可读
李开复博士在ustc做三场报告,昨天下午是第一场“Google, 创新实践者的乐园---谈Google技术、研发及企业理念”,昨晚是“选择的智慧”,然后是今天下午的“Google,计算机科学家的乐园---技术、系统、创新”。
第一场主要介绍企业和文化,第二场应该是偏重个人经历和职业规划,第三场是个关于技术的lecture。
我去了第一场,西区活动中心14点开始,13点已经坐了一半位置。开场前播放的Google全球各地的办公室以及风土人情配上轻快的音乐,让人神往。好像Google的人都是喜欢恶作剧,又蹦又跳似的。
然后李老师登场,我坐在第一排,看得很清楚。简要介绍了Google的理念服务大众,强调不仅仅是引擎,Google70%用于文字方面的检索,20%用于相关领域的测试,10%用于无关类的探索。等等之后,演示了一下Google Earth(还 是有很多人震惊),其次是他带了几个人员的自我介绍,有几个与ustc有关的,有一个女士是少年班出身的,另外一个似乎是电气,ustc第一个在 stanford读书的,还有一个是在MIT边读书边在Google兼职,最后一个是Cambridge过来的。个个牛人啊,每个人做了一番自由介绍。
给我的感受就是:只要你去了Google,就可以白吃白玩,以Google为家,可以把衣服拿到公司来洗,带宠物上班,管理上纯粹放羊-后来有人问羊跑了怎么办,李说我们招的都是聪明的羊,门槛很高,之后很轻松。
最后提问的时候有点乱,他们给每个提问者一个礼物,可惜人太多轮不到我。最后散场的时候在门口还发放纪念品,可惜我又错过了。
不过最后一群人围着李继续问问题的时候,我刚好也带了刚买的书,时髦了一回,请他签了个名。btw:还从来没试过请别人签名(以前老板除外),我的第一次!
散场后在人群中如愿问了他一个问题::Google的企业文化这么独特这么自由,跟技术有关还是创始人的个性有关,他说了后者,然后也谈了技术,思路敏捷清晰,归纳了三点作比较,可惜我忘了,只记得有一点说技术上见效快而不像汽车业那样投入产出等很久,所以很有活力。
后来试探地问了那个Cambridge来的招不招纯理科,他很认真的说我们只招技术能力强的,理科类有idea但不能亲自付诸行动的他们无法接受,除非他动手能力很强。想想也是,呵呵。
问Cambridge如何避免换届后远离邪恶,因为它掌握了这么多的隐私,他说除了李的AB股的介绍之外,CEO有投票选举下一届CEO的权利,所以不必担心。
最后向他们打听Google Base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为什么又无法登录了,他们说还不知道这个新产品。。。
李在演讲的最后说打算在国内招50个工科背景的学生作关门弟子,另外成立Google中国工程学院。大概明年2月份开始启动。国内的办公等还什么都没有,一切从零开始。
李给人的印象很忠厚-如果排除任何其他背景的话。他甚至称自己有些内向,如果有一群人聚在一起的场合而不是作公众演讲的话,在旁边独自一个人的可能就是他。
罗嗦这么多先,拿到签名是最大的收获了。没相机,所以没有图片,有些遗憾。
newsmth的TaleDream版精华区看有关《小王子》读后感的帖子,其中一篇写小王子驯养狐狸,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这绝对是动物史上最伤感的一只狐狸了,简直比瓢虫还要感伤。还好他碰上的,是感伤级数跟他相同的小王子,所以就沟通良好,像厚巧克力蛋糕碰上冰牛奶一样。
另一篇提到英文版(可惜我看得是中文版)里,小王子离开玫瑰后,在回忆中说了一句话:
I was too young to know how to love.我觉得这句话的本意应该是I was too young to know that's love,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
有时候我想,一个人怎么可以容忍那么bt的环境而不敢到愤怒呢?我指的不是那些忧国忧民的愤怒,而是一个人对身处某些环境时能有的清醒意识只要允许稍微问一下自己,就会产生的愤怒。我的一个朋友,在经历如许坎坷之后,所感到的就是这种愤怒,他给我写了一封长长的信,历数他所见所闻的腐败和堕落,问我是怎么面对的。
外加对现实无能为力和任其摆布,则更是令人难以回答。
而另一方面我又觉得为这种现实所愤怒而导致自己精疲力竭,又是不值得的。这样,我处于矛盾之中。
能够暂时摆脱这种愤怒的方法是去寻求好的一面,比如社会的不公正,可以通过大自然来弥补,游山看水至少让你暂时忘了俗世的生活而有一种回归精神家园的感觉。
就好像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可能是基于角度,比如批评家侧重瑕疵,而作家顾着欣赏。也可能是基于距离,比如家乡在远离之后所产生的美好感跟入乡之后的日久生烦。不知道这算不算自我告慰。
看到小学生津津有味地看着大量幼稚的国产动画片和肥皂剧,我们在产生疑问和同情的同时也会无奈地看到: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
比之前面的例子,我不知道是该归咎于口味已经与从前截然不同了,还是归咎于所能面临选择的余地增多了。当物质贫乏的时候,我们总能对任何东西倍加珍惜,而当琳琅满目时,我们就开始挑三拣四了。
也许小学生对事物的似乎不加抉择的乐于接受,就像我们小时候所经历的,未必没有任何价值,只是我们今天看到了更多的瑕疵,而他们才开始学习欣赏而非批评。
如果把批评当作一种判断力而把欣赏当作一种鉴赏能力的话,我不知道到底哪个更重要。
最近在网上看到“多背一公斤”活动介绍,里面给旅游者的建议如下,感觉很有借鉴意义:
1、旅游为主,公益其次。不要喧宾夺主。多背一公斤是旅途中的举手之劳,能做固然有收获,不做亦无伤大雅。不必将公益作为旅游的目的,这样反而会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2、交流为主,物品其次。不要太看重背过去的一公斤。相比于少量的物品,面对面深入平等的交流更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3、快乐旅行,保持微笑。我们往往会因为孩子们艰苦的生活环境而唏嘘,但唏嘘无法改变现实,相反,微笑会更容易接近和理解孩子们。请记住,不管贫困或富有,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是快乐的。公益旅游应该是快乐的,助学不一定非要苦大仇深。
因为我助教的那个老师出差,所以本周由我来带他上课。早上给文科班上大学物理,第一次上课,开始想想还有些紧张,后来反而镇定了。结束之后,感慨颇多:
1、导致照本宣科的局面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备课不足,没有自己的思路,二是缺乏自信而不敢面对学生,而第二个更加常见,但学生无法理解第二个解释。
我觉得自己第二个还不够,所以想到下面:
2、就如同我以前听课的经历,上课的教师有很大的权力,因为学生只要铃响就必须坐在教室里,这就好像被抓的壮丁一样,除非你有说服他坐在这里的理由,否则他就会心不在焉。而上课的本意本来应该是一群人围在某个地方讨论问题,教师应当既非监督者也非表演者,他应该只是组织者,一个启发者,但一个导航人可能是不对的,因为教师不应该在学生中树立学霸形象而应该树立最容易(而非最好)交流和理解者的形象。
3、一个坏的老师,或者说一个照本宣科,完全不顾下面学身感受的教师,对着下面被迫坐着的学生,无异于在压迫学生的意志,无异于在消极地囚禁他们。往往他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而又很容易这样做了。
4、一个中等的老师是能够发挥思路和有自己理解的老师,但还做不到和下面的学生随时交流和引发学生的专注和思辩,而一个好的老师是既能够有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在课堂上把这种理解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能够在课堂上给学生这样的感受:不是老师的理解好所以我懂了,而是老师启发我的理解并且质疑。
网络断了几天,好久没写,做点《如何阅读一本书》摘抄:
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
第一类书:只是资讯或者娱乐,应该区分开这类。
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
阅读一本烂书也是很困难的事,因为那样的书会抵消你为分析阅读所做的努力,每当你认为能掌握到什么的时候又会溜走。
第二类书:是可以让你值得做一次分析阅读的书,你将精华完全吸收后,也就仅止于此。
第三类书:很可能不到一百种,确实你读得再通,也不可能尽其究竟。你要学会如何分辨这类书。
借鉴的参考标准:重读的时候,第二类书让你发现内容比你的记忆中少了许多。而第三类书,你会发现这本书好像与你一起成长了。
有一个古老的测验-如果要在一个无人荒岛度过余生,或至少很长的一段时间,而假设你有时间作一些准备,可以带一些实际有用的物品到岛上,还能带十本书,你会选哪十本?
大多数人活着是因为工作对他们心智上有所要求,那是一种人为的支撑力量,也就是外界的力量。一旦外界要求的力量消失之后,他们又没有内心的心智活动,他们便停止了思考,死亡也跟着来了。电视、收音机及其他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娱乐或资讯,也都是些人为的支撑物。它们会让我们觉得自己在动脑筋,因为我们要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但是这些外界刺激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此书在中间还列举了大量经典例子,比如在谈到如何叙述某本书的大意时,以亚里士多德《诗学》里对《奥德赛》的概况作为例子。另外举了《国富论》和《物种起源》等。
微分几何刚开始最恼人的可能就是关于曲率和挠率的那个Frenet公式了,一两年前看苏步青那本微分几何,就是看到这里止步,虽然当时明白了,却觉得公式推来推去推到Frenet公式已经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了。后来就渐渐淡忘。
国庆前买了本do Carmo的《Differential Geometry of Curves and Surfaces》,其实是一本很基础的书,却花了我很多功夫才读到Frenet公式,这本书的推理思路非常清晰,试着在路上也能把它想出来。可惜国庆到现在没怎么认真看过书,感觉活着空虚了很多。(所以昨晚拿起房龙的《宽容》突然有种相见恨晚的味道。)
晚上偶然翻了一下以前在ZIMP打印的陈省身的微分几何讲义,重新看了一下《曲线论》部分,突然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陈在这里把三个坐标基之间的关系写成一个线性组合,然后根据系数的反对称关系和曲率方程一下子确定另外两个方程,如此简单!后面关于曲率k和挠率w的讨论也就顺带一气呵成。看得我很奇怪自己以前怎么这么笨-也许我一直都很迟钝。
陈说Frenet是在写博士论文写下这三个式子的。如果k和w都是常数的话可以证明曲线是个螺线(比如DNA),而他的一个学生的学生White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就写下一个微生物化学的基本公式,现在叫做White公式。好像do Carmo也是陈的学生。
陈去年去世,一声叹息。
随便写写,权当涂鸦
1、房龙的《宽容》楔子提到的故事:
一个古老的无知山谷,人们过着自足的生活,对于外面的世界,他们只相信一 千年前古老部族写下的书而墨守成规。直到有一天有一个爱冒险的年青人艰难地从远方回到山谷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很广阔。然后,这个年青人被处死了。因为守 旧老人认为他违背了先知的意愿,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死罪。时间过得很快,一场特大干旱降临,山谷的人们在饥饿中抛弃了律法走出山谷,他们牺牲了很多人终于找 到当年那个先驱所做的路标,最后终于发现了他所说的世界。这个时候,人们震惊了。他们最后立了一块石碑纪念他。
A.Zee(徐一鸿) 写的《爱因斯坦的宇宙》里提到的一个故事:
阿西莫夫写过一个描述多星体系统中的文明的令人难忘的故事。在某处,正好 几个星体结成了,他们围绕彼此运动,轨道很复杂的。在这一团中有一个没有月亮的孤独的行星在蜿蜒地巡行着。站在这个行星上的任何地方,你总是能看到一个星 星。一个太阳落山了,另一个太阳已经升起。在这个行星上发生的文明不知道什么是夜。这个文明发展到技术的高水平,但不知道为什么苹果往下掉。由于复杂的轨 道动力学,没有任何关于基础引力的暗示。最后一个青年天才认识到,假设引力存在就可以理解这些太阳的升起和落下。他能够预测这些太阳的运动,他惊讶地发 现,每个一万年这些太阳会在行星的一侧排成一条直线,一侧的天空将会变黑。我们可以预想到故事的结局。人们不相信,他的警告被完全忽略了。最后,夜降临 了,整个文明在群众性歇斯底里的烈火中解体。
(A.Zee想说牛顿在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除了瘟疫的巧合,开普勒和第谷的基础,以及宗教黑暗时代刚刚过去等等有利条件之外,还有个幸运是太阳系刚好是椭圆轨道而非上面那个青年天才所处行星轨道-复杂到整个星系让它没有黑夜。)
2、在无知的山谷里,古老的东西总是无一例外地受到人们的格外尊敬。
-《宽容》楔子by房龙
若无其事地谈论伟人伟业,似乎几个世纪便是一个巨大无穷的距离,这是人们经常做的事,但我从心灵深处感到碍难。我宁愿动情地谈论伟人伟业,似乎它就发生在昨天:而只让伟大本身成为褒物或判断的距离。
-《恐惧与颤栗》by克尔凯郭尔
评论
# 回复: 落单的飞鸟 删除
卡卡卡卡,这么会跑。与我类似啊。到北京之后,我走路的能力增长不少,因为宿舍旁边的超市都是劣质产品,买个牙膏都不放心,走个20分钟去最近的超市,汗!# 回复: 落单的飞鸟 删除
秋天要走了.冬天要来了.叶子落了.草儿枯了.# 回复: 落单的飞鸟 删除
To Omeiya:晕车的可以理解!# 回复: 落单的飞鸟 删除
我现在每个周末都跑步,沿着人行道跑。我这一片人行道的绿化带还比较好。所以还可以跑跑# 回复: 落单的飞鸟 删除
不错.我都没什么运动了.山也不怎么爬了.# 回复: 落单的飞鸟 删除
点点点, 说错了,不是最近的超市,是次近的超市,瀑布汗!真的很远阿.两个月了,才去过一次,虽然现在很多东东要买,我想还是再等等,呵呵,要讲究效率阿.# 回复: 落单的飞鸟 删除
看起来你在合肥啊,一个很有意思的城市,有一心情复杂落单的飞鸟# 回复: 落单的飞鸟 删除
是的,新来不久# 回复: 落单的飞鸟 删除
我不喜欢跑步阿!人有时候是会觉得很孤单、很落寞!# 回复: 落单的飞鸟 删除
老和山上最近有人被打劫了.不敢去爬山了.ps,秋季毅行要开始了.准备组队参加.呵呵# 回复: 落单的飞鸟 删除
严重不?这次毅行zimp怎么组队去啊?# 回复: 落单的飞鸟 删除
吓得我不敢去了.毅行要去的.我刚才注册了队伍.这次我来当队长.呵呵# 回复: 落单的飞鸟 删除
今年的路线有没有什么新意啊?# 回复: 落单的飞鸟 删除
不知道.还是玉泉之江.不定去不去.总跟不上变化.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