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归隐
天下英雄皆草辈,江湖一入岁月催,我自提刀绝尘去,不念人生多少醉。
hairuo's blog
正如同我们最终都会离开这个世界一样,我们最终都会离开学校。然而很多情况下我们宁可相信前者而不愿接受后者,好像我们本来就是学校里的一员似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死亡对于我们还过于遥远而在平常又已司空见怪,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呆在学校里已经养成了某种物理学上称之为“惯性”的东西。
除非有某些外部事件刺激了你,比如间断工作几年,差点落榜,或者所换的学校的环境变化很大,而这决定了你的进一步堕落或者飞跃。归根结底平时我们都在慢性自杀。这种慢性自杀和潜意识里将呆在学校如同活在世界等同起来,使得我们在面对世界时也以大学作为参考系说“最好的大学是世界,最好的学历是经历”来安慰自己。
然而世界本来就不需要大学作为参考,不可否认大学仿佛一个理想的世界,这一点越是离开它进入社会的人越是怀念这一点,但是仔细想想,大学也并非尽善尽美,冗肿的机构、腐败的作风和浮夸虚荣并存,这样的土壤很难造就出真正特立独行者,虽说是真名士自风流,但是大学也应该有培养和鼓励大英雄和真名士的土壤。而现实是幼苗很早就被扼杀在摇篮里。
实际上,总有某种东西本质上是类似的,就像匪方也必须建立一套堪比警方的体系来保证其运作的有条不紊,而这种刀口上建立起来的制度在完备和有效方面决不逊色。我们在幼年时以一种远距离的小辈身份观望大哥哥大姐姐的传奇故事,直到我们长大发觉不过如此,同样,当我们对现在的所谓的大牛和高论者刮目相待之时,再多做羡慕就显得多余了,虽然大牛值得尊敬和学习,但是大牛并不见得就超脱了世界上很多东西。出名了有不能静心的烦恼,钱多了有应酬的烦恼,烦恼依旧存在。神话一个故事,不外乎在一开始让自己心甘情愿地被欺骗,在最后则让自己心有不甘地受着伤害。
如果一切都变得反复无意,那么还有什么是值得我留恋的呢?也许生活只是一种姿态,一种方式,如同路边的一颗树和山上的一颗树,各有各的美。而与其说我在倾诉,不如说在说服自己。说服自己,就有省去在这里展开的理由。理由正如尼采曾说,赞美诗不是用来高声朗诵或到处张贴,而是默念于心的。
皮浪不相信感觉,不相信理智。皮浪坚持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只是风俗习惯指导着人们的行为;皮浪相信没有一件事物本身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皮浪对一切论断都不置可否。皮浪心境安宁。
皮浪不注意任何事物,而是面对着一切危险;无论撞车、摔到、被狗咬还是其他,皮浪从不让感官武断地判断什么。皮浪的朋友总是紧随皮浪,不离左右,把他救出危险。
皮浪任何时候都镇定自若,泰然安详。即使你在他演说的时候离开他,他也会在没有听众的情况下把话讲完。
皮浪常常不声不响地离开家庭,与一个偶尔相遇的人一起去四处游荡。有一次,皮浪的一个熟人跌入泥潭,他径自走过而没拉他一把。别人都谴责他,而皮浪的这个熟人自己却赞赏皮浪的冷漠和无动于中。
皮浪深受母邦人民的尊敬。他们推选他为祭祀长,并且由于他的缘故,他们投票赞成免征一切哲学家的税款。
皮浪活到九十岁才去世。
诗人品脱说皮浪在坟墓里还说“我怀疑”。
皮浪住在希腊,离活着已经有两千年了。
我觉得自己并非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然而更多的时候我宁可选择唯唯诺诺,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基于“恐惧”。
这种“恐惧”常常使人丧失了判断的能力,以致经常对自我有“盖棺定论”的习惯。
一个人30岁了还一事无成,他此生基本上也就没有什么成就了。我当然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但是我却常常这样对自己这么说,虽然我还未30。
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常常教导我们:“同学们,我希望你们在这四年之内能够好好学好你们的课程。”好像如果四年之后没有学好课程的人都是没有希望的,他们的人生也就此结束了。我记得大三上学期的时候有个老师对我们讲:“现在学习还来得及”。言外之意,四年毕业之后你就别再做梦了。
这种情况常常使人忏悔的太早,而行动的太迟。再伴随“活在当下胜于活在将来”的习惯,恶性循环不止。
但是一个人不应该在认识到环境的恶果之后将责任归咎于环境,因为这样反而让当事人逍遥法外,虽然这个当事人只是纵容而没有参与犯罪。
不管如何,比赛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虽然落后,我们还是需要放下包袱继续努力,否则比赛就没有悬念了。
海淀书城里买了2本书,《人类的故事》在火车回来差不多看完了,前几天偶然拿起另一本《思想家-与十五位杰出哲学家的对话》看了看引言,觉得讲的不错,作者布赖恩.麦基因为以前看过他的《哲学的故事》,所以印象深刻,书是麦基替BBC作主持整理的。刚开始翻了翻,发现一个明显的错误,比如第三页说“受柏拉图影响的苏格拉底说...”,还好后面都好,而且引言部分很精彩,正如培根所说,好的读者不应该在读书时存心挑剔作者。整理一下摘记:
1.未经审视的生活是无价值的生活。然而,如果全体社会成员都是一些狐疑满腹的知识分子,人人都不断地检验信仰的假定条件,那就没有行动的人了。另一方面,如果不对假定的前提进行检验,将它们束之高阁,社会就会陷入僵化,信仰就会变成教条,想象就会变得呆滞,知识就会陷入贫乏。
2.一个人不应该希望别人告诉自己怎样生活。所以,一个人也不应该到哲学里来寻求确切的答案。完全相反,我们只能通过哲学来澄清自己的生活,或者澄清我们所面临的的各种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对自己负责,才能在充分了解得失的基础之上,作出清醒的决策。
3.如果一般人对某一具体事件的可能影响和中心原则的正方两方面的观点有了清楚明确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哲学家并不一定比他们更善于解决具体的行为问题。
4.哲学大师们的中心思想本质上都是非常简单的。长篇大论往往并不是为了解释我刚才简而约之地称为他们对世界采取的模式的东西,也不是为了阐发他们看待自然、看待人生、看待世界的格局,而是为了击败那些实在的或想象的反论,以捍卫自己的观点。当然,其中也少不了许多天才的创造和技术用语,但这仅仅是精心制成的武器,是架在城垛上的机枪大炮,用来吓唬任何潜在的敌人的。但城堡本身并不复杂。进行论争、施展逻辑力量,就是行攻防之事,但并不是中心观念的一部分。中心观念则是明确的、相对简单的。凡是认真阅读过柏拉图、奥古斯丁、笛卡儿、洛克、斯宾诺莎或康德的著作的人,都不会对他们看待世界的中心观点产生太大的疑问。
5.哲学家们总是以普通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说话,次等的哲学家则玩玩容易过分拘泥与课题的细节。
6.一个人如果全神贯注地研究一个课题,他难免就会同时迷上这个课题的细节。
《哲学的故事》布莱恩·麦基 三联
绪言
1、存在的本质是什么 本体论
我们如何进行认识 认识论
2、哲学并不为了立法,而是要对公共理性的个人评判作出分析。 --康德
古希腊人及其世界 前苏格拉底时期
3、世界由什么构成?世界的根基是什么?
我们应当如何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正义?
4、看不见的联系比看得见的联系更牢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性格即命运
5、愤怒是以灵魂的伤害为代价的
6、世界对于思考的人来说是喜剧,对于感觉的人来说是悲剧,这就说明了
德谟克里特为什么会哭,而赫拉克利特为什么会笑 贺拉斯
7、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对立面的统一
万物皆流 无物常驻
8、毕达哥拉斯 数学
9、色诺芬:认识都是自身的产物,只能接近真理。
色诺芬->巴门尼德->芝诺->苏格拉底
10、巴门尼德:一切皆一(决定论)
11、恩培多克勒:土、水、气、火
12、原子论者:留基波和德诺克里特
13、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14、芝诺:阿基里斯与乌龟-逻辑论证混淆我们对世界的理性判断?
苏格拉底
15、观点歧异的前哲学家之间很难判断-难以诉诸批判性方法
某种理论即使为真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真正需要认识的:
应当如何生活,如何行为
什么是善、公道、正义、友谊、勇气、宗教虔诚?
苏格拉底并不自以为找到答案: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16、我们应当同情不公正的施行者而非承受者
17、德性即知识:没有人会有意识地作恶,之所以作恶表明你并没有真正彻底
认识到其为恶。
“什么是正义?”人们知道后就必然公正行事
18、成为你自己
19、置疑一切的原则
辩证法:在不断的置疑和回答中寻求真理。
适合于人们用来反思自以为是的东西。
柏拉图
20、《理想国》(主要论及正义的性质,并试图划定理想国的蓝图)
《会饮篇》(探讨了爱的本质)
《申辩篇》(有关苏格拉底) 其他略
21、“形相说”或“理念论”-与基督教的关系
22、对艺术的敌视
认为个体由三种相互冲突的因素组成:情感、理智、意志
理智通过意志控制情感
23、普罗提诺:一个人如果在善的生活中追求彼岸的东西,那么这就不是
他所要过的善的生活。
24、普罗提诺-神秘主义哲学家
1)终极实在由“形相”构成=》终极实在就是精神性的
=》 能够被创造的东西也就是能够被思维的东西。
2)存在的三个不断上升的层次
灵魂 人类所在层面
理智 “形相”所在层面
善
ps:基督教据此提出:世界是上帝思维的产物,人类渴望与上帝达至同一,
因为上帝就是至善。
25、洞穴隐喻
人类的直接经验不是关于现实的经验,而是存在于人类的思维之中。
亚里士多德
26、“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27、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只关涉惟一的一个世界,在他眼里,这一世界已
具有无穷的魅力和奇迹。
事实上他坚信证实这种神奇感促使人们开始哲学活动,这个世界正是人们
所要认识和理解的世界,离开它,哲学探究的坚实基础就根本不存在。
28、认识经验世界在亚里士多德哪里是一种不可遏制的愿望。
他在一生中倾注了巨大的激情和精力投身研究,最先确立诸多基本领域。
29、专业术语的发明:能量、动因、归纳、证明、实质、属性、本质、
非本质属性、偶因、范畴、论题、命题、一般
30、形式逻辑:提供了推理形式有效或无效的依据
为所有推理形式命名
31、评价
两千年来,研究逻辑也就意味着研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
“智者的老师” - 但丁
“基督教未涉及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堪称最终的权威”-但丁
“逻辑之父”
以及其他领域如生物学、美学等等都有开创贡献。
32、“什么是存在?”
重要的不是材料而是结构和形式
=》事物通过形式而成其为事物
=》形式是什么?
=》四因:质料因、动力因、形式因、目的因。
33、保留表象
34、“人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物”
1)社会政治是个人的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
个体只有作为社会成员才能够国殇完美幸福的生活,孤立的个人不可能
达到幸福和自我实现。
2)国家的作用就是使个人的发展和幸福成为可能。
35、著作被西塞罗称为“黄金河道”。
存留的仅演讲录,相当于1/5,且孤燥乏味。
我记得有一句话说:一个不幸的人如果还有一个幸福的童年,那还算是一种安慰。可是真的是安慰吗,我想,对于悲惨的人而言,假如他在不幸中回忆童年而又无法回到从前,那么这不幸中又更显得寒酸了吧。
相比之下,一个人本来就是在不幸中成长,也许他还能够由生于忧患而从中崛起。不过这其中是怎样的过程,就不知道了。
对童年的回忆似乎不是很憧憬往事的幸福,就是叹息往事的艰辛,仿佛不这样就没有回忆的必要。
我倒是愿意平平淡淡的去回忆,而实际上我只是偶尔总结一下以往而不会过多的去回忆,因为回忆似乎总能给你精神上的重担。尤其是在漫漫长夜里无耽的思绪最难以控制。 一个人不可能摆脱感情,但是正当年少就易于去长叹和感时,而这种情况又只是因为少见多怪,或者多愁善感,还不如洒脱一些为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不知道说的是不是这个意思。
在图书馆后面的巨大草坡之上,其间有一块大小和位置恰到好处的石头,借着郁闷的心情不间意间迷失在那里,于是靠着石头躺在草地上,仰望北边的天空和黑寂寂的山,凉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
山在前展开,树在四周排行,坡地辽阔,宛如本为仰望所布置的场景,青石作枕,风声作伴,而主题仿佛为天空所展开。
十月的苍穹如果都能像这样蓝的不能再蓝,十月的夜空如果都能像这样,借着冷辉的星星点缀在空中,十月的秋风如果都能像这样轻轻拂面,十月的大自然如果都能听到这样四周全是飒飒的落叶之声。那么,我愿此生全部只活在这十月之中。
十月的星空清澈如水面的微波的鱼鳞般的闪亮,星空中偶然飘过的白云不知不觉间延伸而渐淡,回头看十月的夜空下月亮初升,隔着薄薄的白云,就像水中的月亮被雾气遮住了一般,如果生命不只是星星冷辉中的卑俗闪烁,那么我情愿将此生付之于对星空的仰望,如果人生不只是透过神秘世界发出的一种空洞的笑声,那么我情愿将这一刻维系一生。
然而大自然有时候就像梦境一般,这样的梦并不长久,若到无梦之时,岂可再加奢求?
19号去,21-23考试三天,酸甜苦辣,一应俱全。
考试不难,拿起专业试卷第一个想法就是后悔没有好好复习,只是在考前几天看了看,面试就更加难以启齿。
碰到kek和lychee,lychee胖了许多,他说都是没有锻炼的缘故,只恨itp附近没有体育设施,后来问起fxyong,他都是去清华踢球的,lychee为了让自己做作业申请作过场论的助教,并且旁听过数学系的微分几何课,回顾自己相形见绌,惭愧万分。虽然早知kek和CD很熟,不过印象中偶然碰过2-3次似乎比较令人生畏,可能跟骠骑大将军绰号也有关,不过感觉还好,呵呵,室内藏书果然丰富,资治通鉴之类的中华书局图书排满。
北京的沙尘暴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可是空气质量确实不好,第三天同去的三个人开始觉得喉咙发痒,不断的喝水吃水果,总算保住了性命。大运村车库底下的食堂菜又难吃又贵,北方的油条面粉多的出奇,加上那种不知道什么味道的汤,难以下咽。
btw,骗了几顿饭吃,顺便逛了清华和北大,同去的arkuan高中同学刚好在清华读书,他做向导逛了2遍清华,基本上把各式的西方或中方建筑式教学楼和校史典故讲了很详尽。北大匆匆而过,除了未名湖外印象就不深了。
考完最后一天下午去了一趟号称世界第一大广场天安门广场,广场中间是纪念馆。从前门过地下隧道到纪念馆旁边,再沿着纪念馆向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故宫方向走去,纪念馆的平面设计和四周的青松给人一种此地长埋某位伟人的感觉,而这样面积之巨大和位置之显目分明可以令人相见当时国葬待遇,这个人不是别人,一望此地,就知将注定成为千古的领袖毛主席。
广场确实能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这种感觉和北方的平原不同,平原辽阔,但是火车上能看到的大多被树木或者房子或者雾气遮住了,而广场给人一种宏伟的感觉,仿佛你一到此处,就会想起我今天在这里,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24年前我不会想到,或者我幼时不会想到,但眼前的那一幕幕你虽然没有来过,却再熟悉不过的情景现在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你眼前,总会令你浮想联翩。后来想想不知道这其中是不是多少无意识地夹带了些朝圣的心理。
昨天下午3点多的火车,早上7点多到杭州火车站,来去匆匆,也未向kek道别,以此为记。
想起高中的时候曾经有个课堂作业叫做“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可惜当时言之无物,现在补上这个遗憾。
橘生南则为橘生北则为枳。南北气温环境不同,树木也大有差异,北方多高大的针叶林,南方之树则叶子极大而平滑。南方人细腻多情,北方人粗犷豪放。不同国家亦有不同的风俗习惯,皆地理、人文不同之故也。
不同职业或背景,亦造就不同的习惯和性格。士兵多挺拔笔直精神,匹夫多精壮粗黑。书生多赢弱,教师多文质彬彬,商人多惯于精打细算,打工者因历经风霜、劳苦奔波而多一筹莫展,在位而贪者因酒宴来往而多大腹便便。处心积虑者运筹帷幄、深谋远虑。任其自然者恬淡清心、天高地远。王者高屋建瓴,舍我其谁,侍者体贴入微,服务周全。大家闺秀,处变不惊。小家碧玉,小鸟依人。虽无绝对,事多如此。
久经情场考验,谈吐似有不凡。疏于人情事故,笨拙夹带纯真。能言善辩,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沉默寡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为文者寄兴山水,托物言志。为理者格物致知,源物穷理。生命和价值观各异,而多因环境使然。
故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自8月22号一行人游玉皇-凤凰归来,独对错过月岩怀恨在心,又有凤凰亭风光无限,印象至今难忘,于是昨天下午决定重游两地,打算先在月出之前到凤凰亭看风景,月出之后到月岩赏月。
一行7人:CD、paperkite、porland、soliton、sqp、yushuzaihang&me。匆忙间备好干粮16:45才从天目山路与玉古路交接处的站牌乘30路出发,5点30分后才到万松岭书院门口,从上次下山的路逆行而上,天已渐黑,林外不远处灯光已亮,山路时上时下,别有情趣。幽深清净,仿佛走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取经路上。不久到了山脊之上的丁字路口,向左走,左边雷锋塔灯光分明,而由此开始也变得凉风习习。于是一路悠然而往凤凰亭。
望见凤凰亭之时一片黑乎乎亭身,飞奔亭上,骤然开朗,一轮古铜色的圆月初上,下方是一片广阔林立的建筑和灯光,尤以远处公路的灯光曲折连绵,而脚下的中河路则宽阔鲜红,比之白天观看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惟有这一轮古铜色的圆月在这夜色茫茫之中悄然悬于东方,让人凝视良久也不足以抚平心中的惊叹和震撼。远处的雾气和灰尘可能给圆月上了一层古铜的色彩,而一望无垠的大地之壮阔,配以古铜色的一轮如此优美的圆月,令人感到既神秘,又无以言表。初月似乎带着几份羞涩和犹豫缓缓而来,然而却极为宁静。蓝色的天空,纯的几乎看不到一丝白云,而惟有这样一个圆月如此在这样一个星球上升起,仿佛你在观看某个星球上的某次同样的月出,而突然发现这个星球竟然就是地球,并且有且仅有这样一个圆满的月亮独自在天边。
坐靠在亭子的栏杆边遥看月亮是别样的情景,亭子在这夜空的背景之中、栏杆与楼梯的护栏重叠、顶身与亭台间立柱几许,而月亮就在其间飞入亭前,月色已渐明,醉眼看月,仿佛你居住在这样的亭里,而月亮在某次途中经过这里,顺便来看你一眼。
其间CD一直忙着用它新买的三角架撑开来拍照,偶有飞机的灯光划过月亮上方,急忙拍下,可惜效果不佳,留下一条长长的光线,众人笑之流星逐月。
赏月至此,方觉饥肠辘辘,大家开始在亭上铺开纸张摆上干粮大吃。"有酒可要满饮,然后就去远行,唯有不等大醉,才能觉得微醒。"我不知道是什么出处,不过读起来和这段感觉相差不远。在离开凤凰亭的时候,看着月亮在飞檐之上,CD又冒着电池要被耗光的危险拍了一张。
走在去往排衙石刻林间小道,明月穿过斑驳的树影一路相伴,唰唰的叶子声与两边的虫鸣声不止,从石刻沿路往下走,不久到了几块大石头堆砌处,由于第一次找寻月岩所在,于是众人开始在旁边搜索,刚开始误以为上面的石头应该就是月岩所在,不过旁边没有传说中的水池,往下找到一条两石间狭窄的小路,soliton首先下去,而后听到其惊呼"找到了",随之而下,果然有一六边形水井,手电筒往东边那块石头照去,找到石刻"月崖"二字,左边果然有一圆洞穿透大石,这时突然发现多了1人,原来早已有个人静候此处,一直默不作声。看来也是同道中人,于此荒山寂岭之处独自到此,不免令人惺惺相惜。一问之下,果然如是,说起此处为杭州三大赏月名胜之一,三潭印月、平湖秋月而独有这月岩人迹罕至,全国惟此一绝,宋大内当年便是于此皇宫后院赏月,后来井被毁灭,现在的是文革后重新修复的。此时月亮还在东边的山下迟迟未上,我们突发奇想,何不用手电筒在上面照下来试试,于是soliton、yushuzaihang和我轮流试探,果然那种光线穿过石与井而在空中留下的光束的效果有如神迹,而透照在井中则是一般。于是这边边用手电筒测试边满心期待月亮上来,而另一边,远处传来一片几里呱啦的孩童声音,soliton向他们大声疾呼,然后孩子的声音在山中回荡"我们来了",后面跟着一家不止7-8个人,于是为此清幽的地方平添了许多热闹和稚气。他们在路边点起一支微弱的烛光,全家人围着吃月饼,而孩子则在旁边唱歌。Soliton与2个孩子围着井边逗乐,后面又来了一对男女,问起他们的住处,这3批人都是附近的,最多的一批是玉皇山而来,而其他3个则是宋城路旁边的。
22点过后,月亮终于上了山头那个位置,从月岩的洞里往上看,有些遗憾月亮还是被旁边长着的树木遮住了一部分。并且没有那种手电筒透射下来的效果。其他人三三两两而走,孩子与我们相约明年再来,而CD的破烂的三角架倒是唬了他们家人一把:他们一开始还以为我们是某个报社过来的。人走月凉,我们自有办法,将相机放在三角架上隔着井,一群人在对面倚着井边一起往井里看,好像月亮就在下面,闪光灯闪了几下,赶忙跑过去瞧瞧,果然效果不错。
收拾东西,沿着圣果寺下面的小路,月光如水照在山谷间,又是另一番感受。经过几乎人家,在一家小商店买水喝,门口一对男女在打桌球,soliton想上前问路,那女的奚落她说怎么刚刚还在山上碰过面转眼不认识了,一定是和小mm打闹过头了。众人大笑。
出宋城路走到万松岭路,不久又到了万松书院门口。而后去柳浪闻莺小憩,打的回学校,已经夜深将近24点。
往凤凰亭本来想看白天的景色,没想到天色已暗,有些失落,却在那里引来壮丽的月出,去月岩犹心存赏月之念,虽然不如所料,那种灯光代替月亮照射下来的效果却也不错,并且遇到了一批惊奇而又热心之人,尤以小孩妙趣横生,算是不虚此行。
以此叙为记,以作纪念。
我不知道所谓的权力意志说是什么含义,也不懂如何将尼采归于哪一个哲学流派,但是总觉得这样并不妨碍对他的看法。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说,以前的学生因为鲁迅的一篇文章而认为尼采是疯子,这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发现其实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尼采最后得了精神病死了,也是事实,不免令当时的我忌惮三分。
可是读了尼采的书却发现他的执着和勇往直前,他的勇敢和坚韧。他的精神的饱满和飘逸。他也许也称得上一个殉道者,而对于这样一个殉道者和别的殉道者之间,为什么我们觉得一个是疯子,而另一个是伟人呢?
尼采的文章大多散乱而没有体系,但是我觉得恰恰是这样才更有启发性,因为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只是对事物突然有所感悟和启发,于是就匆匆记下或忘记,但是这样的偶有所感直至习以为之比之系统的关注更具灵感,也更令人感到亲切。而我更愿意将这些观点看作对眼前眼花缭乱的东西的还原和解剖。比如在提到“处决罪犯”他说“这里有一个人被用作工具来吓唬别人,即使有过失存在,也不是过失受到惩罚:过失在于教育者,父母,周围的人,我们,而不在于凶手”。在“违心的烈士”里他说“有一个人太胆小懦弱,不敢同他的同志们发生矛盾,他伙伴们的不好看法比让他死还要令他害怕,这时一个可怜的弱者。虽然这个胆小的人内心一直说不,可嘴上却一直挂着是,甚至在断头台上,最终变成了一个烈士”。又比如“将极端行为归咎于虚荣,将中庸行为归咎于习惯,将小题大做归咎于恐惧,那是很少会有错的”。
我觉得读尼采的书能够让一个人重新点起斗志,但这应该算是最后的斗志,尼采似乎拒绝希望,把它比作潘多拉的盒子,说正是普通的那些希望延长了人类的痛苦。他高扬起生命的学说,说生命应该是被热爱的,而我们那些不热爱生命的人,就像树枝上的残花败果,需要一场风雨来涤净。他的第一个主张也许就是“勇敢”,他说我要教你们以勇敢!似乎他是狂妄的,他说他不需要抬高自己,他要认识到自己的高度的时候只需要往下面看一看就行了,因为他已经在最高之颠。然而他却决不狭隘,也许只是感到孤寂罢了,那种似远古之人精神饱满却又寂然地走在高山之上,并不拒绝他人与其同行,可是他说“凡能吸入我著作中气息的人,他就知道,这是高岗上的空气,是使人精神焕发的空气。一个人必须加以培养以适应这种空气,否则他就会有受寒的危险。 ”
这样一个人,并不极力强调那种强力思想,虽然历史扭曲和玷污了他的清白,然而他却自信的说“伟人之所以伟大在于被遭误解”,好像伟人被误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或许是因为他们站得太高?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他说,精神首先变成骆驼,其次变成狮子,最后变成纯真的孩童。并且说,渴望提升的欲望着实太多了!野心薄薄的人太容易激动了!展现你不是一个充满欲望和野心的人吧!许多伟大的思想和风箱没有什么两样-当其被鼓胀时,内里却更显空虚。
这样一个真诚的人,从他心中流露出来话是那样的鼓舞人心,名言名句比比皆是:“你认为自己是自由的吗?我希望听到的是你所掌握的思想,而非你摆脱枷锁的声音。”“有一天有许多话要说出来的人,曾默然把话藏在心底;有一天要点燃闪电火花的人,必须长时间做天上的白云。“你应该爬的更高,走得更远,直至群星在你脚下!”“一切作品中,我只爱以自己的心血写成者。用心血和格言写成的东西,并非要让人大声赞颂,而是默念于心”。
尼采相信自己的哲学是一种最具生命力和健康的学说,他说上帝死了,并不是说上帝真的死了,而是这里寄托太多弱者的借口和妄想,而这样一种心态是一种不健康的病态。而佛教的思想在他看来太过于遥远,于是他提出他的“超人”学说,一个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事实是有的人死的太早,有的人又死的太晚。超人,这正是查拉图斯特拉所宣讲的学说,打倒一切偶像,包括对查拉图斯特拉的崇拜,也许上帝可以称得上人类能够寄望的最高的偶像,于是尼采首先打倒它,但并非针对基督教。他说,如果那个人不是过早地殉道的话,会认识到泛滥的爱还是不够的。“人类之所以创造了神与另一个世界,是因为疲倦想以一跃-致命的一跃-达到究竟的极点。可怜而无知的它已无心再寻求意志。”这是肉体对肉体的绝望,而这正是那些道貌岸然的学说共通之处。。而他又鄙视那种对弱者的同情,因为这些增加了弱者希望得到同情之心。他说“固然生命是极难受的,但也不必作出一幅十分娇弱的样子!”但是他并不扬弃爱的学说,恰恰相反,从查拉图斯特拉下山的动机开始到最后,他都无数次的提到爱,“真正的创造者应该是那些创立民族,并赋予该民族一个信仰与一个爱的人”。“我钟爱那些人,他们不先向天际以外去找寻一个为之牺牲的理由,却默然殉身大地”。“我们确实热爱生命,但并非因为我们习于生命,而是习于爱”。
然而超人只是一个理想,而“人类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非目的”。“人是一条不洁的河。我们必须成为大海,方能容纳一条不洁的河而不致自污”。
在尼采的观念中,过去种种都需要重新待价而沽,尤其是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所根据价值本身,重估一切价值,这是他的一个响亮的口号。
我不是对其学说的归类和最后的主张有多少理解和认识,不过从他那种哲学上爆发出来的生命力和智慧,深深吸引着我。
突然变得焦灼起来,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似乎自己的兴趣很广泛,喜欢看的书很多,但都是泛泛而读,比如喜欢那种宁静自然的风格的如费叶曼的诗歌,爱默生的散文和梭罗的《瓦尔登湖》,相信寂寞是一个人一生的主题。又喜欢体会一下悲剧的色彩,相信悲剧有一种因使人感到崇高感而被诱惑的因素。而有时候又忽然开始对画画、雕塑和音乐感兴趣,收集这方面的内容看看,也似乎有些感觉,又想建筑也各有各的风格,比如西方的建筑大多给人一种强劲有力的庄严肃穆感,而中国古代园林则更多强调和谐自然,每一个角度都是那么怡然。有时候又喜欢看看一些电影,比如伯格曼的《草莓》,总觉得这种对心理创伤的描写和述说是真实细腻的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看看伟大人物如佛陀、苏格拉底、耶稣的生平总会让人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但是慢慢回味过后却逐渐趋于平淡,而内心总有种意识在告诉自己,有的东西是永远不应该放弃的。而面对如此纷杂的事物面前,又如何去分类和取舍?
于是突然很想了解一下亚里士多德这个人。
据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具博学的人,是他首先将世间的知识分门别类,今天的学科很多都是他创建的,并且两千年来的逻辑和逻辑名词,大部分是离不开他的贡献。知识有形而上和形而下,而哲学和物理学是属于形而上的,其下再分出其他种种学科,比如生物、文学艺术之类的学科。
很好奇这样一个人是怎么看待这些学科之间的冲突的,也许古代如他那样博学的人今天已经没有,而今天的人要学一门已经够一辈子了,于是便有了取舍之间的痛苦,而惟有亚里士多德这个人因其博学的才能免于取舍而在这历史中独傲江湖了。
这就是我想说的主题
但是又已经几乎忘记
我自责于轻微的想法
只因一隅琐碎的事情
痛苦于偶然的际遇
际遇不过转眼即逝
缅怀于城市中壮丽的景色
也应该俯瞰其中悲伤的序曲
华丽凄美辉煌凝重的历史古迹
让人看出曾经的梦想和伟绩
残壁断壑同样也能让人
知晓古老的忧伤曾经有多深
现今的文明遮挡不住现今同样存在的痛楚
痛楚使得轻微的痛苦变得若有若无
痛楚使人坚强与现实
它象一个参考系给人真实的距离
真实的距离使得琐碎变得轻浮
# 回复: 古老的梦想 删除 古老不只是沉重,不只是凄美,不只是忧伤,不只是痛楚, 但愿它是一种力量,博大,而又汹涌
2004-10-30 21:06 xiaoyao
# 回复: 古老的梦想 删除 我不恨杯水不够深,它已滋润了我干枯的心灵。我却恨大海,它溺死了那许多野鬼幽魂。 痴情啊,你比海水更深,淹没了天涯苦命人。
2005-2-6 22:24 月下砍材
# 回复: 古老的梦想 删除 两位高论,令人耳目一新。
2005-2-18 19:21 wenxin
一切职业自有它的意义。考古学和考证学最后以事实来代替纷杂的说法,建筑如同雕塑一样展现各种姿态于城市中,城市是一堆石头的零乱或者整齐的罗列,人在这样或高或低的石头中行走,如同穿过丛林一样。思辩的高度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它告诉我们某个命题可以是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的。当人静心凝视宇宙时,他说,最不可思议的事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即便理解终归有限,也让他惊讶不已。一尘不染地清扫大街,仿佛清扫大地的尘埃。悠游歌唱于山川河流之中,不过是因为山川河流是大自然最丰富的内容之处。历史让人产生感叹和对永恒的向往,人文地理有他特有的痕迹可寻。
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我们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我们有时候入戏太深,是因为我们只有一次参加舞台的机会,我们有时候身心分离,是因为我们置疑这样的舞台的合理性,或者只想作个旁观者,因为旁观者比较轻松。
一个剑客说:“身为一个闻名遐尔的剑客,剑岂可离身!”.千古文人侠客梦,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都向往这样一个梦,仗剑携酒,快意恩仇。一方面也许是淋漓尽致的个性展示和自由。另一方面,是否除霸安良给了人一种神圣和自封为王的向往?亦或主宰自己命运的畅想?而这两者,又或者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也许世界远非如此简单呢。
而世界本来可以非常简单的,远古时代,人们居于高山之上,上穷碧落下黄泉,往来天地古今之中,行走于大地之上。阳光照在当时那个世界之上,是那么光辉灿烂。每个人每一步都在走向这个世界之中,又或者悄然与世界合而为一之中。仿佛如同这个地方的一颗树本是生长在这里,风吹雨打,一如既往地健康成长。
过去的失败给人一种错觉,就像一只跳蚤在倒置的杯子里面跳不出后,它一直相信自己再也跳不出去了。
而我们虽然不是跳蚤,社会的偏见和习俗却也会给我们这样的错觉,再加上由此导致的失败。
社会的偏见和习俗有哪些?比比皆是!随处可见的冲拆着虚伪的功利性的目的,人性互相欺骗或蒙昧的无知下的循规蹈矩,所有这些都助长了无知者的狂妄和有优秀潜质人才的扼杀。
试看一下社会宣传的东西,不要以为自己能够认清这些或者摆脱这些。你之所以认清这些,是以你已经经历过并且在过去付出沉重代价基础上的,并且你自己也未尝不是没有助长了那些火焰,虽然你现在认清了这一切,你也同样未必有足够的勇气来摆脱这些,未必有足够坚定地走出来说,今天,我要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一个人本来可以更加优秀的,却因为几年的社会的偏见和千篇一律的教育之下的折磨,也使得他变得迟钝和麻木,勇敢这个词对于他来说太过遥远。他期待一个召唤者有一天能够出现在他面前,说,起来,跟我走吧。然而这样的召唤者很难来到,因为培育这样的人才的土壤也已经渐渐丧失。
我们的时代造就了一批拿的起而放不下的人,可悲之处在于被鼓励的其之所以拿的起亦并非其所愿,其放不下又在于他们的缺乏判断的能力,或者说勇敢。
曾经有一个人千百次地提出说,我要教给你们以勇敢,但是听得人缪缪无几,执行的人更是少的可怜。这个人也已经死去一百多年了。
当今世界最勇敢的人是谁,也许是小孩子,我们曾经有过的执着和努力已经日渐不如往昔那般神圣,而一个初成长的人,由于没有受到过多外界的污染,虽然显得无知,却自有一番勇于开拓的精神。
一个读理科的学生怎么会去读政治类的书呢?我会问:其实我们又干嘛在大学本科学诸如《法律原理》、《中国革命近代史》之类的课呢?
你说那些是普及,那么我会说这本书比那些更加普及,最好的东西是原汁原味的,而启蒙时代的著作最能给人启迪。我对政治并不感兴趣,不过看这些书确实能令人眼界大开,回头再看我们以前所接受的政治教育,令人毛骨悚然。
《社会契约论》分成四章,但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讲社会/国家是怎么形成的,提出了一个契约的概念(这个想法令人赞叹,既有同感,又令人有种我也想到了,却是他说出来的味道)。第二部分讲政府和人民的性质,读这一章,才明白什么是民主等等,第三部分讨论各种各样的法律,当然先讲宪法,再提法律。
全书毫不枯燥,而且不是那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学术之作,比喻生动,逻辑严密,对比鲜明,名言名句随处可见,最重要的是浅显易懂,令人读之而相见恨晚,不免想,这类书在我们初中开始就应该成为必修。
每个国家会有不同的宪法和法律,宪法就好比一个人的意志,而司法的程度就好比一个人的行动能力。身体羸弱而意志太强,则身体便会垮掉。同样,意志薄弱而行动过强,则会产生恶果。这样的比喻举不胜举。
启蒙时代的人物很多,比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等,但我最喜欢卢梭,并且因为常常想一些哲学问题,所以我开始想去三联书店买他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当时没找到,顺便翻了翻这本书,读到“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并立刻买了下来。
书不贵,10块左右,商务印书,何兆武先生译(发现这个人译的书很多,不过背景不是十分清楚,毕竟我是读理科的)。
再平淡不过,其貌不扬的一个人化作n个站在你面前,也会让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而尤其是n=2,再多就会让你目不暇接、穷于应付。两个就符合你对比的眼光,悠然而然地品味和欣赏。
一个单调、倦意黯然的人站在你面前,你会纳闷大自然是怎么创作出这么一件低劣的作品的,而当两个这样的人立在你面前,你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我很困惑人们第一眼看到双胞胎的反应是想笑,自然而然地有一种亲切感。
可能一个我未免太孤单,而突然之间发现还有一个我就在旁边,这种感觉比第一次照镜子还有过之而无不及,难免令我匪夷所思、畅然一笑。
不过这只是旁观者的想入非非罢了,双胞胎他们自身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想想有一个我在另一边瓜分这个世界,真叫人害怕。
所有的事件,日与夜的更替,光与影的交换,生死舞台上的出演,都可以在临死前全部被人忽视,而剩下内心自我的久久拷问:此生真正值得留恋和满足的地方在哪里?或者如何才能称得上真正活过?
所有的知识也许都会被遗忘,所有的感觉和体会可以被麻木。而真正能够留下来的是什么呢?
也许就是一颗对永恒向往的不变的心。因为人是短暂的一个存在,并且时刻处于变化之中,为了使得在这变化中能与造物者同游,与天地并生或与万物为一,人苛求 理解自然,哪怕理解一丁点造物主最初的构思和设想,自然本身的造化和规律,都可以让人感到一丝永恒的味道,于是它感到满足,并以此而生坚定之心。
不可否认,我眼前所见到的一切和我感到的一切,我所遇见的一切人和事,都是没有必要被忽视和怀疑的,因为真实地活在这一切中间,乃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我完 全自在地可以如此而并行不悖,如边走边想。我靠本能而行走,路本身的曲折和起伏并不妨碍我的思考,仿佛我的思考与行走本身可以脱节而行一般。
并且不可否认,此生的经历最终也将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单单只是我的思想。我的情感和我的体验,加上我对自然的领悟,于是我终于可以在临死之前说:这个人在他一生之中认真地与他人一起活过,执着过,思考过,并且体会过。
评论
# 回复: 恐惧
我们这么多年所受的教育让我们下意识的把30岁作为一个分界线。然后在某一天,发现自己快要接近这条线的时候却还一直潜意识的躲在学校里逃避实际问题。以 前所有的乐观和各种想法在自己对未来做不得不做决定的这么一个现实面前全部崩溃。有很大的压力,却是无可奈何得安静,因为这种压力是如此真实,只能依赖于 自己去慢慢作些事情来解决。只是想想以前,会觉得自己有很多错误的判断和决定,痛恨自己成长得如此之慢,也许这是我们这个专业的人的通病。现在我选择继续 留下来,不出意外的话,以后也许时间会证明这又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所以我决定明年这个时候我该做一个选择。在天涯经济论坛上看到一个做期货的校友写的这些年的经历。正所谓Leon说的,人生际遇,河东河西。言不尽意,套用一句套话,佛说:不可云。
# 回复: 恐惧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应该首先面对自然而非社会,因为前者比后者要唯美和纯净,但是我没有意识到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就像我们必须参加高考一样,我们不能独立 其外而没有一点的随波逐流。我并不拒绝社会,但是恐怕将中毒至深,尤其是在思想还远未达到成熟之时,我怕我渐渐丧失了反省的能力,活着而不知道自己在干什 么。可能心态还是有问题。每个人都要自己走一条路,荒谬也罢,虚无也罢,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回复: 恐惧
套用一句比较俗的话,这才是生活.恐惧和痛苦夹杂,偶尔有一些快乐和慰籍,才让你感到真实的存在,这个过程也许才叫做享受生活.太过悠闲的生活让人感觉飘在空中,有点不可承受之 轻,要是被生活压着,才觉得比较踏实和真实.这个可不是我说的,昆得拉说的,它说女人喜欢被男人压着,男人喜欢被生活压着,这样才能证明你在活着.